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罗竹风:《宗教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③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④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⑤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⑥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⑦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⑧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⑨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一章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讲授内容: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重点:宗教学的研究对象3、难点:掌握宗教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4、学生学习任务了解宗教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去研究宗教。

5、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第二章宗教的本质与特征1、讲授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特征2、重点:掌握宗教的定义及本质,了解宗教的基本特征。

3、难点:对宗教本质的把握4、学生学习任务掌握宗教的定义、本质及特征5、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6、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张志刚的《宗教学是什么》第三章、宗教的要素与类型1、讲授内容:宗教的观念与宗教感情、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宗教的分类2、重点: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难点:对宗教的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的把握4、学生学习任务掌握宗教的三大观念以及三种感情,三种宗教行为以及世界三大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宗教进行分类。

5、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6、课外学习要求深刻回顾自己的宗教体验或者接触宗教的经历,并写出来。

第四章、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讲授内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历史发展、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2、重点:掌握宗教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3、难点:对宗教产生与发展根源的把握4、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某一种宗教的发展脉络。

5、学生学习任务:了解宗教的起源、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产生和发展的根源6、课外学习要求阅读相关书籍,选择一种宗教类型,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第五章宗教与文化1、讲授内容: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文学艺术、宗教与道德2、重点:了解宗教与文学艺术联系与区别3、难点:宗教对道德的影响、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4、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围绕宗教与道德的话题进行分组讨论。

5、学生学习任务:了解宗教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以及道德的关系与区别6、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第六章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1、讲授内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

2、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3、难点:各种不同类型的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中,与现代化发展磨合产生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教学方法和程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5、学生学习任务了解宗教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6、课外学习要求:了解党和国家有关宗教的政策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