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10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102

LOGO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 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 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 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 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 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 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 子.”
♫♪♫♪♫
五、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主要的触觉器官
1岁前---口腔 1岁后---手
(一)触觉的发生
婴儿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天生的无条
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吮吸反射、防御反 射、抓握反射。
(二)口腔触觉
婴儿早期已经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动,口
腔触觉有了辨别力。而且能够通过口腔触觉认识 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 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 索。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48公里以外的一烛光 –听觉:安静环境中6米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味觉:9升水中的一匙白糖 –嗅觉: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 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
最小差异的能力。
♠ 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
• “随身听’的立体声耳机也会带来同样的危险,因为许多 耳机可以达到115分贝或更高。例如,一个站在你旁边的 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如果你可以听到他的耳机中传出的声 音,这种音量就可能达到了115分贝,它正在伤害戴耳机 者的听力。
嗅觉
味觉
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
食物的温度在20~30度时, 味觉敏感性最高
如果缺少了这些感觉,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感觉概述 概念: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 感官
形状
颜色

大小
滋味

气味

质地
重量
皮肤
温度

肤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感觉的分类:
依信息的来源不同,可把感觉分为:
感觉
● 外部感觉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肤觉
● 内部感觉:平衡觉、动觉、机体觉
视觉
• 视觉的适宜的刺激是波长为390至800毫微米的电 磁波,即可见光波。
• 人们在夜晚晴朗时可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 你认为什么颜色最亮?红色、黄色还是蓝色?
• 一般而言,在日光条件下,黄绿色显得最亮。在 公路边工作的人都穿黄背心。
• 在夜晚或者暗光情况下,蓝色或者蓝绿色看上去 最亮。在夜晚工作时,美国许多州的警车和高速 公路巡逻车均使用蓝色警灯。同样,飞机跑道的 两排标志灯是蓝色的,也是因为飞机驾驶员在夜 间最容易看到蓝色。
色盲
• 在总人口中,有接近8%的男性和少于1%的女性为 红一绿色盲者。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明显的年龄特征
• 1.婴儿的颜色视觉 • 3岁—能分辨蓝、红、黄、绿基本色,但很难命名 • 2.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 4岁—能够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
名称
• 5岁—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能够运用各种颜色调出 所需的颜色。
• 6岁前的中国儿童喜欢亮度大的红、黄等色,性别差 异不大。7-8岁是转折期
• 在许多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信号中,“红灯”实际 由红光和黄光组成,“绿灯”为蓝光和绿光组成, 所以,红绿色盲者驾车时识别交通信号并不困难。
听觉
• 听觉的适宜刺激物是16至20000赫兹的声波
• 听力一旦受损,将不可恢复。声音对听力的损害取决于音 量的大小,以及人暴露于声音中的时间长度。
• 如果一个人每天处于85分贝以上声音中,就可能出现永久 性听力丧失。如果一个人处于120分贝以上的声音中,只 需很短时间就可能出现瞬时性部分听力丧失;如果一个人 暴露在150分贝噪声的喷气式飞机附近,只需片刻就可以 引起永久性耳聋。
❖ 【案例讨论】春天来了,要组织幼儿观察花的颜 色,教师应如何让根据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 分别给小、中、大班的幼儿提出不同的任务?
四、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依 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
(二)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 (1)胎儿的听觉:有基本的听觉能力,听觉性记忆 • (2)新生儿:能听见声音,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四)联觉现象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 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小刀刮玻璃
联觉在广告中的应用
• 在这里观众只看见咖啡、听到了广告语,但从这 看和听中观众好象嗅到了雀巢咖啡那扑鼻的浓香。 虽然在这里电视广告无法把商品的味道传达给消 费者,但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简洁明快的画面和 语言来营造中显而易见的联觉特性的成功运用, 使受众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的过渡显得非常 贴切自然,对人的影响较为深刻。

小羽是大班的小朋友, 平时活泼好动,显得非 常聪明伶俐。然而却有 • 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疼 的毛病:上课注意力不 • 集中,对声音反应迟钝,
经常听错老师的话。

进行听觉辨别力训练,培养儿童倾听的 习惯和乐于收听音响的动机。提高儿童准 确辨别相近的声音、语音的能力。丰富儿 童听觉的经验、提高听觉的敏感性。
图2
请注意:两个灰色方块具有均匀的亮度。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对比的事例?在幼教工 作中如何运用这一规律呢?
同时对比
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 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先后对比
先后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 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 到苹果发酸,吃过药后,再吃糖,糖更甜等。
运动觉适应
听觉适应 味觉适应
但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
(三)感觉的对比
(1)感觉对比的种类: 相继对比:甜 酸 ; 辣 喝开水
同时对比:
例1: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
得更加明亮一些。(如下图)
例2: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
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
几个盲人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为什么他们对大象缺乏一个完整、清晰的认 识呢?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知觉!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及感知规 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青山绿水入你眼帘时,你是否感受到了轻松 和舒畅;空灵的天籁之音传入耳中时,你的心是 否也随韵律起舞;美食入口时,你的舌头一定会 享受到一种快感吧;香气扑鼻时,你的内心是否 会无比喜悦?这就是感觉。
❖婴幼儿对这种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如果长期从 感觉上得不到这种满足,将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 不良、智力衰退和行为异常等。
❖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这 种天然的感情需要,若 能够从感觉上给予适当 的满足,他们就会与父 母的感情更加深厚,而 且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 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 奋和抑制会变得十分协 调,因而能良好地促进 大脑的发育、智商的提 高和心态的正常。
5岁幼儿能调出需要的颜色,准确说 出各色的名称。
❖弱视的特征及其治疗
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 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
例如: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 文字图片要大些。
3.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的异常现象。人体可分为全色盲、
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四种。
色盲一般是先天性遗传的。男性占5%—8%,女 性较少。
• 刺激强度与感觉的关系可以从感受性与感觉阈 限上反映出来。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检验感受性 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一定时 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即觉察刺激之间微 弱差别的能力
(二)感觉的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 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 化现象。
视觉适应 暗适应:明 暗(10秒)(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暗 明(1分钟)(感闻其香”
皮肤觉适应——“戴眼镜找眼镜”、 “棉衣穿久了不觉得重”
• 例1:图片
(五)感受性的练习
(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 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例聋哑、盲 人)。
(2)感受性的练习: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例:印染工人可以分辨出30—40种黑色色度,而一 般人只能分辩出3—4种
补充:后像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 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一个短暂时间,随后逐渐 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就叫后像。
❖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从4个 月开始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 已发育的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机制中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
肤觉
• 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 额头、眼皮、舌尖、指尖最敏感 如:皮肤饥饿理论
皮肤饥饿理论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类和其它所有的热血动物都具 有一种天生的特殊需求,即接触和抚摸。科学家们 称这种现象为“皮肤饥饿”,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需 求,这种需求是无法用饮食能得到满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