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讲解.

上海交大材基第五章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习题集讲解.

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铜单晶(a=0.36nm )在[112]方向加拉伸应力,拉伸应力为2.5×105Pa ,此条件下:(1)取向因子最大的滑移系有哪几个?(2)计算其分切应力多大?
解:(1) Cu 为F.C.C 结构,易滑移面为{1,1,1},滑移方向为〈1,1,0〉,可以分别求
出[112]方向与这些滑移系之间的两个夹角,然后得到12个取向因子的值。

(这里省略了)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具体的滑移系(1,-1,1)[0,1,1]和(-1,1,1)
[1,0,1]为具有最大取向因子滑移系。

(2) 根据施密特法则(公式略),
F=δcosAcosB=1.02*105 Pa
何谓临界分切应力定律?哪些因素影响临界分切应力大小? 解:(略)
沿密排六方单晶的[0001]方向分别加拉伸力和压缩力,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形变的可能方式。

解:1)滑移:a -拉伸的时,当c/a>=1.633,不会产生滑移,当c/a<1.633有可能产
生滑移,可产生滑移的是{1,1,-2,2}<1,1,-2,-3>;其他滑移面不能产生滑移;
b -压缩的时候结果和拉伸一样;
2)孪生:拉伸和压缩的时候都可能产生孪生变形;
3)扭折:拉伸的时候一般不易扭折变形,压缩的时候可以产生扭折变形。

试指出单晶体的Cu 与α-Fe 中易滑移面的晶面与晶向,并分别求它们的滑移面间距,滑移方向上的原子间距及点阵阻力,已知泊松比为ν=0.3,G Cu =48300MPa ,
G α-Fe =81600MPa. 解:体心Fe 具有多种类的滑移系,但是滑移方向均相同。

力=90.56MPa 。

铝单晶体拉伸时,其力轴为[001],一个滑移系的临界分切应力为0.79MN/m2,取向因子COS φCOSλ=0.41,试问有几个滑移系可同时产生滑移?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至少要施加多大的拉应力?
解:Al为F.C.C结构,其滑移系共有{1,1,1}4<1,1,0>3=12个。

可以求得【001】与这些滑移系的取向因子。

(可以列表列出来如下)
其它有4个滑移系,它们的滑移方向的第三个数字为0,因为取向因子为0,根据施密特法则,不能产生滑移。

开动其中一个滑移系需要施加的拉应力,可以根据施密特法则求得:
F=0.79/0.41=1.93 MN/m2
2 多晶体和合金的塑性变形
退火纯Fe,其晶粒尺寸d=1/4mm时,其屈服点σs=100MNm-2;d=1/64mm时σs=250MNm-2。

d=1/16mm时,根据霍尔-----配奇公式求其σs为多少?
解:(略)
画出fcc单晶体金属的τ-ε曲线示意图,它将单晶体塑性变形分为几个阶段?并用位错理论进行解释。

解:(略)
单相合金的冷塑性变形与纯金属的室温塑性变形相比,有何特点。

(纯:滑移系,扭转,位错运动,临界切应力。

单相:还出现固溶强化,应变时效,屈服。

)解:单相合金除了有纯金属的基本特别之外还有固溶强化,应变时效,屈服现象.具体书上有详细解释。

试结合金属单晶体、多晶体、单相合金及复相合金,总结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强化机制。

解:1,加工硬化;2,固溶强化;3,细晶强化;4,弥散强化四种强化方式,书上有详细的介绍。

试解释典型的面心立方单晶体的加工硬化曲线,并比较与多晶体加工硬化曲线的差别。

解:(略)
图中所示低碳钢的三条拉伸曲线,(1)初始塑性变形,(2)去载后立即再行加载,(3)去载后时效后再加载。

试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 解释图示三曲线的屈服现象及(2),(3)中屈服点
上升的原因。

2 屈服现象对提高金属强度有何实际意义。

3 屈服现象对冲压制件表面质量有何不利影响。

解:(供参考)
(1)由于溶质原子的存在,形成Contrell气团,抵消了位错应力,使位错能量降低不易运动,即钉扎效应,若使位错开启须加大力度,形成上屈服点,而一旦挣脱后,运动又变得更容易,出现下屈服点;(2)中位错挣脱了钉扎效应,故无屈服点;卸载后放置较长时间,由于时效效应又可以形成气团,这样(3)中又出现了屈服现象.
(2)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超越上屈服点,出现加工硬化,提高了强度。

(3)屈服改变晶粒取向,滑移系形变方向转动,出现形变织构,造成各向异性,这样工件表面凹凸不平。

第3:回复再结晶
1. 假定将再结晶温度定义为退火1小时内完成转变量达95%的温度,已知获得95%转变量
所需要的时间t0.95:
式中
、G分别为在结晶的形核率和长大线速度:

a)根据上述方程导出再结晶温度T R与G0、N0、Q g及Q n的函数关系;
b)说明下列因素是怎样影响G0、N0、Q g及Q n 的:1)预变形度;2)原始晶粒度;3)金属纯度。

c)说明上述三因素是怎样影响再结晶温度的。

又据题意,t0.95=1 h,T=T R,代入(1. 1)式,得到:
从而:
2.工业纯铝在室温下经大变形量轧制成带材后,测得室温力学性能为冷加工态的性能。


表得知工业纯铝的T再=150℃,但若将上述工业纯铝薄带加热至100℃,保温16天后冷至室温再测其强度,发现明显降低,请解释其原因。

解:(略)
3. 已知H70黄铜(30%Zn)在400℃的恒温下完成再结晶需要1小时,而在390℃完成再
结晶需要2小时,试计算在420℃恒温下完成再结晶需要多少时间?
存在如下关系是:
同理
(1. 4)和(1. 5
)表示成指数表达式为:
以及 可得:
代入数据,可求得:t 3=0.26 hour 。

4. 设有1cm 3黄铜,在700℃退火,原始晶粒直径为2.16⨯10-3cm ,黄铜的界面能为
0.5J/m 2,
由量热计测得保温2小时共放出热量0.035J ,求保温2小时后的晶粒尺寸。

解:由题意得保温两小时所放出的热量是因为热结晶后,晶粒长大导致晶界面积减小而释放能量,由定量金相原理,单位体积晶界面积S 与截面上的晶粒的直径d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 从而:
代入数据,可以求得d 2=8.9×10-3 cm 。

5. 设冷变形后位错密度为1012/cm 2的金属中存在着加热时不发生聚集长大的第二相微粒,
其体积分数f=1%,半径为1μm ,问这种第二相微粒的存在能否完全阻止此金属加热时再结晶(已知G=105MPa ,b =0.3nm ,比界面能σ=0.5J/m 2)。

解: 再结晶的驱动力可由下式求得:
()220F Gb Gb ρρρ=-≈
(0.12)
其中ρ为再结晶前的位错密度,0ρ
为在再结晶后的位错密度。

再结晶阻力: 代入数据(注意计算时所有物理量的单位都要换算成SI 制),求得驱动力F =9×107 N/m ,F r =7.5×103N/m 。

驱动力F 远大于阻力F r ,因此第二相粒子的存在并不能完全阻止再结晶的发生。

第4次:动态回复和再结晶
1. 简述一次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并如何区分冷、热加工?动态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后的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略)
2.试述提高金属塑性的措施?简述理由。

解:(略)
3.为什么金属材料经热加工后机械性能较铸造态好。

(消除缺陷,流线,组织细化。

)解:(略)
4.总结层错能在位错运动和冷、热加工中所起的作用。

解:(略)
5.
解:1、由再结晶晶粒大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忽略了初始晶粒大小,则(1. 14)可表示为:
对(1. 15)式等式两边同时去对数,有:
拟合可以得到:
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便可以求得Q m 。

2
、作出lnt~1/T 图,可以求得A 和B 的值。

由线性拟合可以得到:A=-27.037,B=17026。

6.
解: 提示如下
完全再结晶的强度可以认为是冷加工前的强度,所以根据题意,要求材料安全系数为2,即要求材料强度为冷加工前强度的2倍,因为性能的恢复大体正比于再结晶量,所以相当于冷加工后材料再结晶退火降低一半强度,对应的再结晶比例为50%。

所以本题目,需要根据上述表格数据回归求得A,B 的值,得到一个公式。

140o C 下使用寿命为5930分钟,100 o C 下使用寿命只要代入上述公式求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