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4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
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
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
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
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
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
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
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
村级除近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
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
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
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
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
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
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
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
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
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
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
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
如渔鼓、舞龙、舞狮等。
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
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
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
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习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近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信访、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
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
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
保持当地习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
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
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
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习练书法、绘画。
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
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
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
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近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
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
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
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
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
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
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
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
)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
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
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
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
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
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