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1、简介“新闻”:(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师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学生“新闻”阅读方法总结:(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学习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内容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四、布置作业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2、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4、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三、问题探究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四、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1、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2、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3)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五、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感悟,请写出来。

六、学完本文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我的疑难:七、小结战争的本身是残酷的,战争的教训是沉痛的。

阅读正义的战争是畅快淋漓的。

我们反对战争,我们崇尚和平,但是,当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将以英勇的气概去捍卫我们的领土主权,捍卫生命的尊严。

八、语言表达训练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例文]3月3日上午,我校召开学雷锋、创“新三好”签名宣誓大会。

2000余名学生在“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横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密切相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我校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把“合格加特长”“勤俭加孝心”“公德加责任”作为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的标准,在学生中开展了创“新三好”的活动。

学校在活动中拓宽评选面,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中32班同学为家离校较远的一位患病住院的教师熬药,送到医院,长达半年;柳涛同学放学途中遇到一幼童从高处掉下摔伤,立即送到医院,使幼童及时得到抢救,脱离危险。

创“新三好”活动的开展给校园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现在,同学之间不仅比学习,还比心灵手巧,比文明礼貌。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的“骄”“娇”二气少了,同情心、爱心增强了,生活处理能力提高了。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第一则新闻:(1)新闻结构分析: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简练、准确地概括了这则新闻的内容,即反映了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

“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导语:文章的前两句。

第1句紧扣标题,写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2句是对第1句的补充说明。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主体:第3句至文末,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战况。

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背景:融在叙事和议论中,安排巧妙,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更显示出新闻的战斗性。

(2)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整体感知第二则新闻:(1)找出本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