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日本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学习与借鉴日本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邢福俊 · 成 吉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之时,以1997年11月24日日本山一证券公司向日本大藏省提出“自主停业”申请为标志,拉开了日本金融危机的序幕。

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所诱发,而日本则主要是由于其国内金融体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脆弱性所引起的。

而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上存在的脆弱性,与日本的状况则十分相似。

因此,仔细分析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对于我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健全金融运行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1997年,日本接连不断地发生金融机构倒闭和破产的事件,给日本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日本第七大证券公司三洋证券公司、第11大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位列第四的山一证券公司、德阳城市银行、日本骨干证券公司———丸庄证券等纷纷倒闭或破产,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不仅震撼了日本,也晃动了世界。

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给日本的股市、汇市乃至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引以为鉴。

一、内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日本金融也一样。

我们只有找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才能为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服务,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通过了解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全貌,我们认为,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因素。

1.不良债权严重。

据日本官方在1997年公布的数字,其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50万亿日元,而据日本的经济学家估计,最少为400万亿日元。

这就是说,官方的数字是大大低估了不良债权的数额,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预测,都不能不说不良债权严重是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罪魁祸首,这么说一点也不算过分。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良债权严重是其发生的最直接的主要原因。

自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以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就成为日本经济中最严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1986~1990年间的经济泡沫使日本资产价格暴涨,人们以价格被大大高估的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贷款;但自从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在1991~1997年间,这些资产的价格发生了暴跌,大幅贬值使贷款难以回收,因此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债权。

同时,由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往往出现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搅在一起的状况,也无疑增加了解决不良债权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本身对于不良债权处理缓慢,造成了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纷纷将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国外,使日本金融机构失去了投资者有力的支持,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金融宏观监管无力。

日本政府对于金融宏观监管无力,是日本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所在,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原因。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应是包括监控协调者、业务运作者、社会监督者这样“三位一体”的完善体系。

而日本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在最上层的监控协调者这一环出了差错。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列车进入90年代后速度骤减,几度达到零或负值。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经济去年增长率仅为0.5%。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却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的监管失灵,风险管理不力。

尤其是当一些上市公司在年终结算时为了避免出现账面赤字而将贬值的股票进行非法转卖,对此管理当局监管不力,作用变得荡然无存。

这无疑为其进行非法交易提供了无形的帮助,实际上是纵容犯罪。

3.公司信誉低下。

以山一证券为例子,它曾向黑社会组织“总会屋”缴纳保护费,曾从事向大客户提供保障投资回收的非法交易,还涉嫌挪用客户保证金、非法向法人机构贷款等。

这些事件使山一证券声名狼藉,公司信誉极其低下,造成了顾客“挤兑”现象,纷纷提出保证金,或转移到其它的证券公司,从而导致其破产倒闭的发生。

在银行业,“人情贷款”、“优惠贷款”等层出不穷,没有真正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也使银行的信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1997年,当山一证券破产后,国际权威资信评估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等对日本金融机构的等级评估纷纷下降,相当多的公司得到了A-的信用评级,甚至一些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被评为B级。

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性部门,公司的信誉等级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它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

所以,日本的一些公司信誉低下,往往成为其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4.政府一味扶持保护。

日本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对本国金融机构的保护和扶植,大藏省曾多次声明决不让20家大银行和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倒闭,并向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保护,创造了日本大型金融机构不倒的神话。

例如在1965年,日本政府就曾向当时濒于破产的山一证券公司实施“特别融资法”,向该公司提供了所需的无担保贷款,使山一证券公司得以起死回生。

同样,日本政府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也都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这样做的结果是助长了它们违法经营的势头,造成了对政府的过分依赖,然而这并没有使它们从根本上加强对于公司的管理。

5.市场竞争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倒闭也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现象。

尤其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日新月异,服务手段多样化,如果谁还是单纯依赖政府、一味靠拉关系进行市场竞争,而不从改进公司的经营管理出发,那么它面对的只能是退出市场这一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二、外部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它往往能够加速事物的发展。

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但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加速了其危机爆发的进程。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于日本的金融市场实行了自由化,所以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就更加强烈。

尤其是日本政府鼓励外国券商进入本国金融市场,这就给日本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很大压力。

在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的股市中股票价格纷纷下降,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奏响了“前奏曲”。

2.大量国际游资的存在。

目前,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使得国际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游资,以寻求利润的增长点为目的,四处游荡。

由于日本已实现金融自由化,这些国际游资有可乘之机,对日本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借鉴与思考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金融作为一种市场媒介,它有着自身的脆弱性。

所谓金融的脆弱性,主要是指由金融体系所产生的有可能影响、破坏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和效率的因素,包括银行不良贷款过多、资本充足率不高、金融机构经营利润减少等。

这些,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关注。

此外,金融宏观调控无力,也是金融体系的缺陷。

在我国现阶段,一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尚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经营利润相对于国外的大银行来说又显得较低,不良债权较多,都显示了我国的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而这些,与日本金融业有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有效地防范于未然,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深化。

1.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从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政府对于金融业宏观调控无力,是其金融危机爆发的系统原因。

我国政府在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切实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

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和证监会的外部监管为主导,商业银行和券商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立体金融监管体系。

对于中央银行(或证监会)来说,要按照集中审批、统一监管、属地管辖的原则,通过重申、细化、调整和充实等途径,健全和完善中央一级的金融监管责任制,并把监管职责分解到各个监管职能部门;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金融监测和预警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或券商)来说,则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规范经营的管理,以切实防范风险。

最后,上面这两个层次的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管理和经营业绩,以利于社会的公开监督。

2.严格经营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认真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充实经营资本金,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尤其是要加强中国城市金融1998.5 对银行贷款中大额款项的管理,事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尽量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方式,以减少风险。

对于投资银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指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要严格委托手续。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一种委托代理工作,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对它们开展业务工作时的每个手续环节,都要严格加以规定,以防止“地下交易”的产生。

3.金融机构要真正实现公司化运营(央行、政策性银行除外)。

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实现公司化运营,要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主负亏、自我约束”。

目前,我国许多金融机构资产经营质量低下,不良债权过多,达不到“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软着陆”得以成功实施后,广大群众对银行的资信信赖程度较高,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得以有序运行。

所以在现阶段,要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快实行金融机构的公司化运营,以实现政企分开,轻装上阵。

4.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目前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实现风险转移的时机尚不成熟。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建立不良债权的担保抵押机构。

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债券化。

金融机构通过将应收账款以适当的贴现率兑付给应收账款购买机构或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定期可流通债券,进而置换出资金,并能够转移风险,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有步骤地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经营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向金融自由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还不很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此不能急于实现全面的金融自由化。

无论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还是日本、韩国的金融动荡,都与金融的自由化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1997年11月,由于日本实现了金融自由化,日本股市受到了国际投机资金的冲击,股市暴跌,更加剧了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步伐。

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急于从事。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责任编辑:郑垣)“我谈21世纪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有奖征文启事 1998年,是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一年。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分行长会议精神,展望工商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把我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与《中国城市金融》联合举办“我谈21世纪工商银行改革和发展”有奖征文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