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及其性质特点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两重性,,应用性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2、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 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有利于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五、对OB有贡献的学科1、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预测、改变人的行为的学科。
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
个体: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2、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也即,社会学研究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正式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3、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群体:行为改变、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4、人类学: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它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或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
群体:比较价值观、比较态度、跨文化分析组织系统:组织文化、组织环境5、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
组织系统:冲突、组织内政治和权力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1、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实践即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而有集体协作劳动就有管理活动。
2、工业革命到来,大约1800年威尼斯工厂主欧文最早提出要注意工人的需求——人事管理之父。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之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计件付酬,管理职能专业化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企业组织的六项基本活动,企业组织的五项管理职能,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企业组织的六项基本活动: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分权与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德国——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研究传统的组织,如国家、官僚组织。
针对家族企业,如何使权力、权威与人之间能分开,使领导魂力型组织正规化。
观点:权威不是来自个人,而是来自于职位。
“人走茶凉”是符合这种观点。
⑴组织按分工原则,使之体现科层制;⑵责任与权力是统一的;⑶将职位人与自然人分开;⑷组织规范化;⑸通过考试。
4、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胡戈.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之父.5、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
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霍桑实验1924-1927 照明试验;1927-1932 福利试验;1928-1930 态度和意见调查1930-1932 群体行为研究结论: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取决于工人积极性;非正式组织影响成员行为;新型领导,民主管理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6.进入70年代以后,进入系统管理阶段,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人的行为=f(个人,社会,任务条件)所以,研究人与组织的有效性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孔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第四节有关人性的假设一、在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在一个组织中,主管人员需要了解人,激起个性和品格所能起到的作用,否则若不了解人的复杂性和个性,就可能误用关于激励,领导和信息沟通的一般法则。
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将决定他们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行为科学认为,由于对人的本性的不同看法就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此就会造成不同的管理效果。
1、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麦格雷戈,相互对立角度,凭直觉、感觉行动,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利益。
1957年提X理论: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有可能就会想方设法规避工作;人们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常占据人的心灵,漠视组织的要求;一般人宁愿听从指挥,不愿承担责任,缺乏进取心,反对变革,把个人的安全看得高于一切;人易于受骗,受人煽动;由于一般人具有以上天性,所以,必须对他们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员工是计较性参与的。
Y理论人性假说:如果工作环境令人满意或者说恰如其分,则人们应用体力和脑力来从事工作,就和娱乐与休息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一般人并非天生的好逸恶劳,一般情况下,若人们对参与的目标有共识,他们就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一般情况下,若人们对参与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而且在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能够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接受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以及过分强调安全,并不是人的天性,通常是由于以往经验的结果;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的用以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超Y理论由美国的莫尔斯和洛希于1970年提出并加以系统阐述。
超Y理论认为,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人们的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有些人更愿意受正规化的组织结沟和条例规章的制约,而不愿参与决策更不愿承担责任;有的人却希望拥有更多的自治,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创造性机会,而每个人最主要的需要是胜任感的实现。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使工作的性质与从事工作的人的需要相适合,并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效率。
同时,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程度的安排,都要从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
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切忌干篇一律。
最后,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要充分让职工有胜任感,使他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三、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①人具有个体差异②人是完整的人③行为有因④人的尊严四、组织行为学的组织观1、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2、共同的利益“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3、组织行为因环境而异第二章个体行为理论一、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和部分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
二、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凡在每一瞬间被清楚知觉到的事物即知觉对象。
同时,较模糊知觉的是背景。
2、整体性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水中摸东西,鼻子闻东西等。
3、恒常性即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4、组织性指人的知觉有凭借经验对感觉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的特性。
5、理解性指人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被知觉的对象,并能用词语把它的名称标志出来。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一)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性、新颖性等。
(二)错觉现象对知觉的影响1、光渗错觉2、高估错觉3、对比错觉4、线条干扰错觉5、形重错觉6、方位错觉(三)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1、过去的经验、情绪的影响:一日三秋,度日如年,美国人与西班牙人的知觉实验。
2、定势效应:哑铃与眼镜的双关图实验。
3、暗示和从众心理:与学生测手拿粉笔实验。
4、情境:周末舞会与周一课堂上的身穿礼服,化浓妆的女生。
四、社会知觉(一)定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即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据其外观行为推测,判断他人心理状态、动机、意向的心理过程。
(二)种类:1、对他人的认知:面部表情、目光、肢体、语调等。
2、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自悟”“人贵有自知之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4、角色知觉:对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形成角色意识,使人的行为合乎规范。
(三)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判断他人常走的捷径)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随堂经典研究试验)3、近因效应4、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群体定见)5、知觉防御2.2 个性理论与个体差异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即人都有某种与众不同之处,那种独特的、稳定持久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或倾向,即是人的个性。
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人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风貌。
2、综合性:个性反映一个人所有的心理素质特点的综合。
3、稳定性:个性指人心理面貌中较稳定且持久的心理素质。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学前提。
如:色盲不能成为画家。
2、在1的前提下,环境是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
3、个性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家庭)儿童时期——(学校)学生时期——社会实践。
四、个体差异: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别。
从三种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和能力上进行分析。
(一)性格差异[性格]Character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或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特点: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持续性。
2、类型:(1)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2)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分:外向型和内向型。
(3)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来划分:顺从型和独立型(4)典型性格类型说A型,行为型,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社会适应性差,具有外向型特点。
B型,平均型,情绪和社会适应性较稳定,但交际能力差,主观能动性不强,智力、体力、毅力平平。
C 型,平稳型,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但不主动,具有内向特点。
D型,安定积极型,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一般,但积极主动,善于交际,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外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