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友人鉴赏

送友人鉴赏


凄清)
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 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 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 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 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 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 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送友人 薛


水国 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 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
薛涛(约768~约834),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 早年去世以后,薛涛和母亲相依为命。薛涛聪慧 貌美,八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声名倾 动一时。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得以召 见并入乐籍,成为歌伎。后世称歌伎为“校书” 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 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 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自造 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 “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 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有《锦江集》 五卷,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近人 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结束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②杳如关塞长。回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 “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 更令人凛然生寒。表达了对友人远去、思 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谁言千里自今夕,
)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 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 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 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转折, 表现出对相思情意的执著。
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作简要赏析。
①烘托。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秋景,渲染了凄清 的氛围,烘托了送别悲凉的心境,表达了惜别之 情。 ②运用叠词。秋色“苍苍”,凄清苍茫,烘托出 离别的悲凉心境,运用叠词,具有音韵之美。 ③比喻。离愁别绪有如千里关塞一样绵长,生动 地表现了离别苦痛的深沉和对友人别后的思念之 情。
译文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 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 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注释 ⑴水国:犹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 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 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⑷离梦:离人的梦。杳(yǎo):无影无声。关塞: 一作“关路”。
以物烘托人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 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 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 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 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 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 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 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 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 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 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离梦杳如关塞长。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 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 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 “关塞长”使梦魂难以渡越,已自不堪, 更何况“离梦杳”,连梦也不做。一句之 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 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 大曲折。
诗歌前两句写了秋天月夜 苍凉(悲凉、凄凉、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