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统一条件⑴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⑵群众基础:频繁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⑶人才条件:秦王嬴政为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⑷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1.建立集权⑴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
2.巩固统一⑴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⑵统一文字:原因:文字写法多样不利于政令畅通与各地间的交流,不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内容: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意义:有利于各地交流;经济发展;国家巩固统一;共同文化、习俗、心理形成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⑷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功绩:1.灭六国,统一全国2.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统一措施:⑴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⑵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疆域过失:⑴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⑵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⑴严刑酷法⑵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⑶横征暴敛:①强征40万民夫修筑长城②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③沉重徭役;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2.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3.对秦始皇的评价⑴功: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⑵过:实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⑴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夺取皇位⑴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⑵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位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原因⑴吸取隋亡教训⑵知人善任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⑷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⑸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⑴唐朝初年,突厥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⑵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措施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四、开放的对外政策2.作用⑴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⑵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朝鲜半岛的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五、晚年的反省1.对治国策略的反省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2.自我评价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2.严峻形势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⑵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⑶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⑷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⑸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抗击沙俄的入侵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①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②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③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第4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68岁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目的: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三、古代大教育家1.开创私学⑴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⑵概况:“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2.教学目标⑴“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⑵“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整编古籍⑴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⑵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1、对中国政治:“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文化:“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2、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西方: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①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③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④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第5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1.政治活动⑴关心城邦: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
⑵政治构想:希望雅典实行类似斯巴达那样的政体。
2.思想形成⑴学习:师从苏格拉底,深受其思想影响。
⑵游历:游历地中海诸国,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哲学家。
⑶著述:以对话录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
1、意义①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②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集体决策,集体智慧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开放和自由的思想政治环境成为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在这种条件下,雅典产生了众多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
⑤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局限①实质: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这是雅典民主的最大局限;②国家管理需要德才兼备、有民众威望者方能胜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③“陶片放逐法”、过度的自由——容易为野心家所利用,极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使民主抛离正义原则※柏拉图的理想国1.背景:⑴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②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改变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⑵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丰富的阅历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2.内容:⑴理想的国家应由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和生产者(平民)三部分组成,他们各具其德、各守其位;⑵国家统治者应该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哲学王”来担任⑶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⑷财产和家庭共有(认为私有财产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主张消灭家庭,财产公有,以增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3.实践:三次到叙拉古,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但都失败了。
4.评价:①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②“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给人以启发。
※理念论⑴内容:①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二者彼此对立。
②理性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虚假、残缺而变幻。
⑵实质:柏拉图认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这是典型的唯心论。
三、柏拉图的教育成就1.概况⑴建立: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建立了学园。
⑵性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⑶生源:学园的学生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⑷课程:学园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⑸教法: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2.地位及影响⑴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⑵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相同: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⑥影响:思想都影响东西方文化的走向,在东西方文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①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理。
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②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第6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生平事迹1、优越家境⑴出生在希腊北方小城斯塔吉拉,常随父亲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
⑵作为医学世家的后代,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⑶17岁时,投身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