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作业

经济学作业

《经济学原理》书面定时作业1
1、有人说:“将来,随着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我们最终会消除稀缺性。

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未来,稀缺性将会消失。

”根据你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解释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1)答:我不赞同。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虽然人类的科技在迅猛发展,有些需求可以通过科技来达成,比如,核资源的利用,深海油田的采用,都或多或少的帮助了我们缓解了眼下的资源短缺危机。

但正如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科技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成本,比如时间、金钱、劳力等,而那些成本就是社会拥有的资源。

再者就是技术来给人类的成果即效率也是不确定的,比如核能,如果利用不当、或者环境不许可,带来的不是更多的资源,反而是毁灭性的灾难,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

而且经济学中也谈到了平等的概念,即将资源的成果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但这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出入。

首先不同的人的学历、能力、眼界见识等存在差异,其次是不同的政府设计的政策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而政策普及的人群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做平等,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综上所述,稀缺性不会消除。

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经济特征就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这个理想能实现吗?解释你的观点
(2)答:西方经济理论的立论基础是反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构想的最有利依据,西方经济理论的立论基础之一,就是“理性的自私人”的概念。

那么人性和人的本能的自私性在经济领域的二大显著特征就是:第一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生存、幸福、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

父母必须为子女,成人必须为自己获取生存、幸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这个充分条件又是无限的,人的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和欲望是无限的,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无限地递增发展的,吃饱穿暖后,还会需要房子,车子甚至飞机等无限的欲望。

世界级行为科学大师马斯洛就论述了人的“欲望五层次”的理论体系。

所以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满足全体人员的所有欲望。

第二是人是厌恶劳动的。

没有充分的内部欲望为动力,任何人都不愿意劳动,或者说不愿意努力劳动的。

劳动对人来说永远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快乐。

因此,在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社会实践中,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证明人类可以使每个人都自觉地将劳动作为第一需要,把劳动作为一种享受,这永远只能是个别人的体验,没有普遍意义。

因此“各尽所能”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和‘空想’。

那么“按需分配”又怎样呢?在生产力和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必然前提下,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欲望,也不可能根据人类的无限需要来分配消费品。

其次,“按需分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消费品的平均分配,每个人得到相同的一份,来现实人类的“人人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美好理想。

但是,“每个人相同的一份”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是另一种更落后、更反历史发展的剥削的产生。

因为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收入上的不平等是基于个人的劳动效益,劳动成果,社会贡献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又是基于个人的劳动能力,身体素质的不平等,这种劳动能力,身体素质的不平等正是人们天生就有的,是基于父母天生及后天个人的努力造就的。

所以说这种基于个人天生和后天努力造就的劳动能力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贡献的不平等所决定的消费品分配的不平等,也就是现实的和实质上平等。

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绝对平等,也就是现实的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因为在不同的劳动成果,不同的社会贡献中实行平均的分配,也就是劳动能力差的人剥削了劳动能力强的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但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而且是一种更严重,更落
后的剥削和不平等。

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是想通过他的“平等原则”来达到一个目的——充分解放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解放人的劳动积极性来达到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达到人类自身的充分解放,发展和进化的目的。

即“把每个人都有完全的和自由的发展作为根本原则”。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结果的平等”只能是保护落后,剥削和制约先进,从而制约和压制人的劳动积极性,结果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伪平等”。

而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过程的平等”才是激励先进、保护落后(福利保障)的、现实的、相对的、科学的平等。

2著名芝加哥大学保守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写道:“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的社会能够构造或维持一个有效而富有进取性的经济体系。

应用奖励级别刺激劳工已经成为各国普遍的经验。

”(《价格理论》)第3版。

斯蒂格勒的这一论述是属于实证经济学,还是规范经济学?
答: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经济学。

斯蒂格勒在论述中说明了什么是“有效而富有进取性”的标准,因而他的这一论述属于规范经济学。

3、假设某国将劳动投入理发和衬衫这两种产品的生产。

该国有1000个小时的可用劳动。

一次理发需用半个小时的劳动,而生产衬衫需要5个小时的劳动。

(1)假设该国每个单位劳动在生产理发和衬衫的劳动效率是一样的,请绘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际曲线图,解释你的依据。

答:每个单位生产衬衫和理发的劳动效率都一样,那么在任一点时将生产衬衫的工时用以理发,衬衫的减少量都相同,而理发的增加的次数相同,即用衬衫衡量理发的机会成本一直相同,反之,用理发衡量衬衫的机会成本也相同,及边界曲线为直线。

(2)假设该国每个单位劳动在生产理发和衬衫的劳动效率是不一样的,请绘出该国的生产
可能性边际曲线图,解释你的依据。

衬衫产量(件)理
发产





2000
答:每个单位劳动在生产理发和衬衫的劳动效率是不一样的,当把大部分经济用于生
产理发时,如A 点,最适合生产衬衫的单位用以理发,由于这些单位并不适于理发,该经济并不会因为多生产一件衬衫而减少许多理发,故而用理发来衡量衬衫的机会成本是较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较平坦,当把大部分经济用于生产衬衫时,如B 点,最适合生产理发的单位用于衬衫的生产,由于这些单位并不擅长生产衬衫,当多生产一件衬衫时,意味着要减少大量的理发,故用理发来衡量衬衫的机会成本是较高的,故生产可能性边界较陡。

4我们使用的教科书的价格是48元。

假设我们学校教材中心是打8折出售,而市中心的书店6折出售,但从学校去市中心买这种教材至少要花费8元交通费。

你是决定在学校的教材中心购买还是到市内的书店去购买?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加以解释。

答: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在学校的教材中心购买的机会成本为48x0.8=38.4,而去市中心买的机会成本为48x0.6+8=36.8和去市中心乘车所花费的时间。

如果不在乎乘车时间,后者的机会成本较而言较低,故去市中心去买,如果这时间可以做其他的重要的事,后者的机会成本高,故去学校买。

5、说说市场经济(机制)是如何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
答:(1)、生产什么问题是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所决定的。

利润=总销售收入—总成本之差。

企业是按照消费者需求来生产的市场上的商品。

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商品,就是用货币投了这种商品及其生产者的一票,同时,消费者的货币又成为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来源,因此,企业总是受利润的驱动来解决生产问题。

(2)、企业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

价格机制。

对生产者来讲,迎接价格竞争,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采用最为有效的生产手段使成本极小化。

(3)、为谁生产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的。

要素市场的供需联合决定了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它们被称为生产要素价格。

将所有的
要素收益加总使得到总收入,因此,人们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以及要素的价格
6、至少分别列出三个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并分别说明其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表现:(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二)外部负效应问题(三)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四)失业问题
政府失灵表现:(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三)政府的创租、寻租活动及官员腐败(四)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及其规模的扩张
7、在意大利,生产1辆汽车需要8名工人工作一天,而生产1台洗衣机则需要3名工人工作一天;在美国生产1辆汽车需要6名工人工作一天,而1台洗衣机则需要2名工人工作一天。

分析说明:
(1)哪个国家在生产汽车上有绝对优势?哪个国家在生产洗衣机上有绝对优势?
答:美国在生产汽车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生产洗衣机上有绝对优势。

(2)哪个国家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在生产洗衣机上有比较优势?
答:意大利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洗衣机上有比较优势。

(3)美国与意大利采用什么样的分工能使贸易双方得到最大的贸易利益?
答:美国负责生产洗衣机,意大利负责生产汽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