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下夹具说明书样本

机械设计下夹具说明书样本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设计“纺织机械”托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批量)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 第二章、零件分析……………………………………………………第三章、工艺方案制定………………………………………………第四章、切削参数及工时制定………………………………………第五章、夹具方案分析………………………………………………第六章、夹具设计参数计算……………………………………….. 参考文献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1、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设计;2、机床专用夹具设计。

二、设计原始资料:1、零件图;2、零件的生产类型。

三、基本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做相关的技术分析,提出设计的总体方案。

2、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图、力学、机械零件设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分析解决工艺设计及专用夹具设计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培养工艺设计及夹具机构设计的能力。

四、设计内容:1、熟悉零件图,分析技术条件。

2、选择毛坯。

3、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

4、合理选择各工序的定位基准、计算定位误差。

5、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6、确定各工序的定位夹紧方案。

7、确定各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

8、选定各工序所使用的加工设备。

9、确定各工序切削用量。

10、填写工艺卡、工序卡。

11、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1)判断切削力与作用位置并计算切削力。

(2)计算所需夹紧力。

(3)尽可能按1:1比例绘制夹具装配图。

12、编写设计说明书(1)论述设计方案确立的理由和依据(包括工艺方案和夹具设计方案)(2)整理各有关计算主要过程。

(3)总结设计结果的优缺点。

第二章、零件分析本零件为纺织机械“托脚”零件,经分析批量生产时,毛坯采用金属膜铸造较为合理。

从零件图纸可知,只有四处需进行机械加工,其余部分直接铸出即可。

零件两端面进行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为Ra6.3。

中间¢30H9,表面粗糙度Ra3.2孔需进行钻、扩、铰加工即可达到技术要求。

M10-6H螺纹孔为普通粗牙螺纹,查相关手册可知,钻孔钻头为¢8.5.在批量生产时,为提高机械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三个机加工表面均需要设计专用夹具。

第三章、工艺方案制定一、零件的工艺分析1、零件材料为HT150,毛坯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拔模斜度以及圆角均采用通用标准。

在毛坯加工之前需进行热处理工序,采用消除内应力退火,即人工时效处理。

2、合理选用粗精基准对零件进行机加工,工艺路线定为:铣端面——钻孔¢30—扩孔¢30—铰孔¢30—钻孔¢8.5—攻丝M10.二、毛坯尺寸确定由零件图可知,毛坯材料为HT150,选择的毛坯铸造方法是金属模机器造型,零件最大尺寸,铸件的机械加工余量等级则为5—7级,选择6级,从《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GB/T6414—1999)或《铸铁件机械加工余量、尺寸偏差和重量偏差》(JB2854—1980)中差得全长54mm的加工余量为2mm,底面加工余量留1mm。

即该毛坯筒径尺寸为57mm。

¢30H9孔的加工余量为3mm,毛坯尺寸为¢27mm。

毛坯图另附。

三、基准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因为要保证¢30孔与底面的垂直度,所以选择底面为粗基准,来铣削加工¢60外圆端面。

2、精基准的选择:在钻削¢8.5孔时,为保证孔中心轴线与¢30孔中心轴线的垂直度,选择¢30中心轴线为精基准。

四、制定工艺路线1、工序:10、下料毛坯铸造20、热处理消除内应力退火30. 刨粗刨两13*105底面40.铣粗铣¢60端面,留0.5mm余量半精铣¢60端面至尺寸50. 钻钻孔¢28.5扩孔¢29.8铰孔¢30H960. 钻钻孔¢8.570.攻丝攻丝M10-6H80.检验2、工序余量的确定(1)、毛坯材料为HT150,采用金属模精密铸造而成,加工余量等级为6级,待加工表面余量按《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GB/T6414—1999)标准执行。

(2)、在加工¢30H9孔时,工序余量按《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执行,分别为钻孔¢28.5,扩孔¢29.8,铰孔¢30。

半精铰孔即可达到Ra3.2的技术要求。

(3)、M10-6H螺纹孔为普通粗牙螺纹孔,内螺纹顶径公差带代号为6H。

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可知钻孔为¢8.5。

(4)、¢60端面的工序余量此工序分为2个工步,○1、粗铣端面;○2、精铣端面粗铣¢60端面的工序余量为1.5mm。

精铣¢60端面的工序余量为0.5mm。

第四章、切削参数及工时制定一、工时制定在批量生产(月产5000件)托脚零件时,工时定额:T定额 = (T基+T辅)(1+(α+β)/100)+T准终/N零;T准终——准备与结束时间;α+β一般取0.07T辅,在批量生产时一般去T基的1/2.T基 = 3.14DLZ/1000vfAp;D—切削直径; L—切削行程长度;Z –工序余量; v—切削速度;Ap –背吃刀量;f—进给量二、加工过程参数及工时计算1、铣削加工过程根据托脚零件材料,选择硬质合金杆形铣刀进行切削加工。

由HT150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2可知,此铣刀的Rn为12.主刃Kr为45.杆形铣刀直径为¢20.刀具寿命T为60min。

○1、粗加工过程: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1.5mm,Ap=(56-54.5)/2 =0.7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3可知每齿进给量fz为0.25mm/z。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17可知切削速度V在200-235之间,去220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60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1.75min代入公式T定额 =(T基+T辅)(1+(α+β)/100)+T准终/N零 =2.15min。

○2、精加工过程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0.5mm,Ap=(54.5-54)/2 =0.2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3可知每齿进给量fz为0.15mm/z。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17可知切削速度V在200-235之间,去180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60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2.00min.代入公式T定额 =(T基+T辅)(1+(α+β)/100)+T准终/N零 =2.45min.2、刨削加工过程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1.0mm,Ap=(1.0)/2 =0.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进给量f为1.5mm。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切削速度V取19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105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3.10min3、钻削加工过程○1、钻孔¢28.5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1.0mm,Ap=(28.5-27)/2 =0.7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进给量f为1.0mm。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切削速度V 取19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54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1.05min○2、扩孔¢29.8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0.65mm,Ap=(29.8-28.5)/2 =0.6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进给量f为1.2mm。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切削速度V取19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54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0.80min○3、铰孔¢30H9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0.10mm,Ap=(30-29.8)/2 =0.1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进给量f为0.5mm。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切削速度V取13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54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 =1.20min本道工序钻—扩—铰,因更换刀具及更换钻套等需要辅助时间较长,故去T辅=T基,则工时为T定额 =(T基+T辅)(1+(α+β)/100)+T准终/N零=6.30min。

机床功率: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3.28 公式圆周力 fc=(CFapxffzyFaeVFZ/doaFnWF)KFC KTV=0.90 KMFC=0.94 由表28 得 CF=30,XF=1.0,yF=0.65,UF=0.83,WF=0,qF=0.83,KFC=1.28 Fc=(CFapxffzyFaeVFZ/doqFnWF)KFC=30 X 8 X 0.018 X 8/ 63 X 375=505.6 NM=FCdo/2×103=15.9N•MPc=FcVc/1000=1.18km 根据X62W型铣床说明书,功率足够4、钻孔及攻丝过程M10-6H螺纹孔为普通粗牙螺纹孔,内螺纹顶径公差带代号为6H。

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可知钻孔为¢8.5。

钻头采用硬质合金材料。

此加工过程工序余量Z为8.5mm,Ap=(8.5-0)/2 =4.25mm;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进给量f为0.86mm。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可知切削速度V取15m/min。

切削行程长度L为15mm。

综上所述,代入公式T基 = 3.14DLZ/1000vfAp=0.95min。

T定额 =(T基+T辅)(1+(α+β)/100)+T准终/N零 =1.35min。

攻丝采用手动攻丝,选择熟练程度高的工人进行加工,T单件=1.5min。

第五章、夹具方案分析一、定位基准选择对钻孔¢30工序进行分析可知,选择六点定位对托脚零件进行定位。

底面利用一对支承板限制三个自由度,即Z移动,X旋转、Y旋转。

一侧面利用两个支承钉限制Y移动、Z旋转两个自由度。

利用一个支承钉限制X移动自由度。

除此之外,在加工此孔时需使用一辅助支承,放在¢60圆孔下面,起支承作用,但不起定位作用。

如右图所示二、夹紧装置选择此道工序夹具设计,夹紧装置采用螺旋压板夹紧装置。

夹紧位置选择尽量靠近切削部分,以减小扭矩。

对于本零件而言,底面有一凹槽且待加工孔底面为空,因此在钻孔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扭矩,所以两个压板位置分别为零件¢60孔两侧,对称分布。

(如图所示)在批量生产零件时,钻套一般采用可换钻套,但本工序需经多个工步,钻—扩—铰方可达到技术要求,故此夹具设计时钻套采用可快速更换的快换钻套,提高加工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