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养殖和公司+农户模式一、生态养殖1、生态养殖的概述生态养殖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相对于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来说,生态养殖是让畜禽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按照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地生长,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生长环境和用促生长剂让其违反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快速生长。
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点:(1)猪—沼—有机肥生态养殖模式(2)猪—沼—花木生态养殖模式(3)猪—沼—果(菜)生态养殖模式猪—沼—果(草、林、菜)生态养殖模式,也称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型养殖模式,或循环经济型养殖模式。
是以生产沼气为核心,把种植、养殖和生活三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这种模式的猪场排泄物一般必须经干捡粪和固液分离后,粪渣固体经过堆积发酵制成有机肥,将其运输至果园、草地、菜地、竹林、树林等用于基肥或追肥。
污水则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猪场及周边农村居民的加热能源或用于沼气发电等,沼液则通过专门管道或车辆运输至消纳地进行消纳。
通过这种模式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被种植物完全吸收利用,不会对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有效地解决力种植园的有机肥来源问题,相互补充,互为需求,这样就有可能达到养猪场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达到变废为宝、环保生态的目的。
(4)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模式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猪技术用锯末、秸秆、稻壳、米糠、树叶等农林业生产下脚料配以专门的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来垫圈养猪,猪在垫料上生活,垫料里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迅速降解猪的粪尿排泄物。
这样,不需要冲洗猪舍,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猪场,猪出栏后,垫料清出圈舍就是优质有机肥。
从而创造出一种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养猪模式。
2、生态养殖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自然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养殖必须根据所饲养畜禽的天性选择适合畜禽生长的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比较大的天然的活动场所,让畜禽自由活动、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让畜禽自然的生长。
如一些地方采取的林地养殖等就是很好的生态养殖模式。
(2)使用配合饲料。
进行现代生态养殖所用的配合饲料中不能添加促生长剂与动物性饲料。
因为添加促生长剂虽然可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但其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却降低了畜禽产品的品质,也降低了畜禽产品的口感,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配合饲料中添加动物性饲料同样影响畜禽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3)注意收集畜禽粪便。
及时清理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环境卫生。
(4)多喂青绿饲料。
给畜禽多喂一些青绿饲料不仅可以给畜禽提供必需的营养,而且可提高畜禽机体免疫力,促进畜禽身体健康。
(5)做好防疫工作。
防疫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防止免疫失败。
为避免因药物残留而降低畜禽产品品质,饲养者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可选用中草药预防,有些中草药农村随处可见,如用马齿苋、玉米芯碳等可防治拉稀,五点草可增强机免疫力。
这样不仅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而且降低饲养成本。
(6)做好生态养殖宣传工作。
建立生态养殖品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把宣传工作做好,让广大消费者了解我们的畜禽或畜禽产品是真正按生态养殖方式生产出来的,是高品质的,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接受相对较高的价格,从而提高饲养者的经济效益。
促进生态养殖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3、生态养殖的优势生态养殖的优势是可以节约多方成本,从侧面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保护环境,让每个“废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而且生态养殖出的产品更贴近当下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追求,市场广阔。
现代生态养殖是有别于农村一家一户散养和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是介于散养和集约化养殖之间的一种规模养殖方式,它既有散养的特点——畜禽产品品质高、口感好,也有集约化养殖的特点——饲养量大、生长相对较快、经济效益高。
但如何搞好现代生态养殖,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固定的模式。
二、“公司+农户”模式1、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简介位于广东省西北山区新兴县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以“十年百亿”的发展速度,向我们证明了基于分离与调用原理的“和谐生产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温氏集团起源于1983年温北英父子和另外6个家庭“七户八股”集资8000元建立的养鸡场。
到1986年,养鸡市场处于低潮,温氏周围的养鸡散户的鸡卖不出去,温氏提出为散户代购鸡苗、饲料,包售成鸡,每只鸡收取代售佣金5分钱的方式开始与养鸡散户合作,开启了温氏发展模式的新尝试。
这种“以场带户、场户结合”的做法,使鸡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贸工一体化的养鸡公司。
温氏与养鸡散户的合作模式后来被称为“公司+农户”,这一模式解决了大量小规模农户如何参与产业竞争,如何把松散的农民劳动力集合起来等重大问题,更解决了农业企业的天然难题——农业企业扩张受制于土地限制的问题,突破了资源瓶颈,使温氏的发展不再受限,成就了“十年百亿”高速扩张,营业额从1997年的不足10亿到2007年的117亿。
目前,温氏的养殖规模已居亚洲第一,养鸡、养猪等方面都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广州人吃的鸡中,每三只就有一只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温氏鸡”。
但是当来到温氏的总部时,我们却发现这里没有一排排高大宽敞整齐的养鸡房间,也没有嘈杂的万鸡争食的热闹场面,温氏的“生产车间”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户之中。
据介绍,温氏“公司+农户”的合作政策是:农户建好鸡(猪)舍,缴纳一定的合作互助金,领取鸡苗、药物、饲料进行肉鸡饲养。
公司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立一个服务中心,为每20—30个养鸡户安排一个联络员(养户管理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最后由公司负责收购。
“公司+农户”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联合农户,采取公司带农户的形式,实行农业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就是以公司为轴心,周围的农户与公司挂钩合作养殖,公司按照一定的规则为每个养殖户建立档案,养殖户负责畜禽的饲养管理,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及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养殖户主要承担养殖风险,但公司通过派技术员辅助养殖户管理畜禽,把养殖户的养殖风险降趋于零;公司主要承担市场风险,公司对养殖户的畜禽按一定回收价格回收的措施,使农民养殖不受市场风险的干扰,免受市场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帮助广大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二、“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畜牧业的优势1、有利于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农民与公司集结为一体。
单家独户的养殖,分散经营,少资金、缺技术,难以抵御市场大潮的冲击,很难形成气候。
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使得公司与农户双方联结在一起,促成双方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抵抗各种风险。
2、有利于组成规模经营,全面应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
比如说养猪,养猪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养殖业,要使养猪业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引进高科技。
而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小规模经营使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三、公司为养殖户提供的服务养殖户在与公司合作过程中,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这些服务有:1、生产服务:①提供种苗;②提供饲料;③提供药物、疫苗。
2、技术服务:①制定养猪免疫程序;②指导畜禽舍的建设;③多形式的养殖技术普及、提高;④兽医诊断,病猪解剖、咨询服务;⑤技术员现场技术指导。
3、销售服务:按计划回收合格的成品猪。
4、财务服务:结算时提供一份电脑打印的财务结算清单,清单包括领取物料情况、上市率、料肉比、猪只重量、盈亏情况等。
四、“公司+农户”模式的缺点“公司+农户”模式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少农民在与公司合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与公司抗衡的能力,少有话语权,盈利空间有限。
长期以来,公司利用自己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和市场信息的全盘掌握,采取各种手段将农民的收益控制在较低水平,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利益。
而农民由于组织化程度很低、专业知识缺乏、会计概念模糊,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本应在市场面前地位对等的农民与公司几近依附关系。
首先,“公司+农户”模式不利于培养农户的市场能力和自主精神。
由于这种模式下农户的生产、销售大都由公司包办,农户一直生活在襁褓中,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应对市场能力的提高。
其次,“公司+农户”模式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
以种养业为例,公司也许有较强的意愿对本身的生产进行技术革新,但对于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不很关心,只关心合作农户的数量,而农民由于知识经验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其生产大都还停滞在手工劳作的水平,难以提高技术含量,生产效率提高缓慢。
第三,农民的组织能力得到进一步削弱。
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主要与公司打交道,为公司负责,长期难以同其他农民进行农业领域的合作,不利于培养农民的组织性。
不过,“公司+农户”模式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利益分配机制。
一旦农户与公司形成依附关系,农户的利益就难以得到保证。
因为,公司和农户如何分享利润没有任何成文规定,完全是市场博弈的结果。
农民的收入与公司所获得利润不成比关系。
多数情况下,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控制了利润的产生和分配方式,农户所能得到的平均利润是公司给出的最低值——农户继续合作的最低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