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过敏的治疗

皮肤过敏的治疗

皮肤过敏相关知识一、皮炎湿疹荨麻疹为何难以治愈皮炎、湿疹、荨麻疹是皮肤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病因复杂、以皮疹形态多、易于渗出、病程迁延和有复发倾向为特征,由于病变分布于患者身体表面,加之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长期的迁延不愈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患处渗液、干燥、结痂、粗糙、肥厚以及裂口,并且伴着钻心的痒,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仍然没有看好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误解,造成恐惧感,给患者背上沉重的思想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

因此,专家特别提示:出现以上症状,要到正规的专业医疗机构去就诊,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会造成病情加重。

二、走出治疗误区,开创全新疗法传统的中医观念认为,造成湿疹、皮炎、荨麻疹的直接祸首,就是“血毒”,血热、血瘀、血燥。

然而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患者的"血毒"是很难清除干净,原因就在于患者的内脏就像一个名符其实的造毒机器,源源不断地向血液中输送毒素。

所谓"病在血毒,根在脏毒",五脏之毒不排,血液之毒就无法清除干净,久而久之造成湿疹、皮炎、荨麻疹反反复复,难以治愈。

所以说:治血必先治脏,清血毒必先排脏毒,这样,皮肤表皮细胞的分化机制才能恢复正常,湿疹、皮炎、荨麻疹才能根治。

三、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反应,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是指由于外来的抗原物质与体内特异性抗体结合后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侯群,主要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器官平滑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增强等。

过敏常常发生在一部分相对固定的人群中,因为他们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属于先天免疫功能异常,往往由遗传而来,也就是说,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的可能将伴随终生。

当然,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并非一定会发生过敏,这是由过敏发生的机制决定的。

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次接触到致敏原(抗原)后,机体并不会产生过敏的症状,但是体内便会产出一种相应的特异抗体,当这种特异性抗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如果再次接触到这种抗原,特异性抗体便会与其相结合,使机体介质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介质,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

可见过敏的发生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能够多次接触同种过敏原。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某种花粉过敏的人为什么只在春天发生过敏,而在其它季节就不会发病,这正是由于这些花只在春天开放,只有在春天才可能接触到它的花粉的缘故。

过敏原过敏原为通俗用语,致敏原或变应原为医学术语,是指能够使人发生过敏的抗原。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接触过敏原一定时间后,机体致敏。

致敏期的时间可长可短,这段时间内没有临床症状,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方可发生过敏反应。

所以说,往往第一次接触到的物质不会过敏,反复的接触后,可出现过敏性症状。

反复接触后,症状一般会逐渐加重。

引起过敏的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各有不同,所以引起的过敏症状也具有多样性。

比如发生于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哮喘发作、喉头水肿、发作性喷嚏伴有清鼻涕等;发生于消化道,可表现为口腔粘膜溃疡、口唇肿胀、腹泻、血便等;发生于皮肤系统,可表现为风团样的皮疹、皮肤癌痒、丘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皮下出血、皮肤大面积剥脱甚至休克死亡等等。

过敏发生的机制从过敏发生的机制来看,最根本最有效的预防就是避免与致敏原接触,这就要求必须首先查清致敏的原因。

(1)药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

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如SMZ)、安乃近过敏。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草药有鱼腥草、鸦胆子、天花粉、冰片、大黄等。

中成药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舒心片等。

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

(2)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

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

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多属于过敏人群。

(3)湿疹有明显渗出。

近年来湿疹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发病特点:A任何年龄均可发病;B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C反复发作;D局部或全身可见红斑、丘疹、水泡、糜烂、渗出、结痂、脱屑、色素沉着;E剧烈瘙痒。

(4)荨麻疹(风团、风疹块)病因:一外在接触冷、热、日光等刺激;蚊、虫叮咬;荨麻、漆树等植物;二内部接触鱼、虾、海产品、蘑菇、磺胺类药、水杨酸、青霉素、血清、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三精神神经月经不调、精神紧张、疲倦、抑郁等;四家族遗传史(过敏体质的遗传)。

症状:一皮肤突然剧烈瘙痒或烧灼感。

二出疹:患处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块状的浮肿性风团,小到米粒,大至手掌大小,常见为指甲至硬币大小,略高于周围皮肤。

(5)皮肤划痕症皮肤瘙痒,用手抓后起一条条伤痕。

严重时不划,稍与硬物挤碰就会发病,症状同荨麻疹。

(6)紫外线过敏阳光中的穿透性紫外线,会直达皮肤真皮层,使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出现红、灼、热、痛,这便是医学上常说的日光性皮炎即紫外线过敏。

同时,紫外线辐射还会导致自由基在体内急剧增加,使局部皮肤产生皱纹、色素沉积、细胞损害,甚至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光毒性和光过敏反应。

专家指出:日光性皮炎、紫外线过敏者必须内治。

(7)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皮疹最为常见,多发生在脸部、口周的红斑,躯干部也较多见,瘙痒脱屑,并可有色素沉着。

引起过敏的常见食物有海鲜(尤其是贝类)、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大豆、花生、巧克力等,但有时引起过敏的并非食物本身,而是消毒剂、防腐剂等。

(8)化妆品过敏化妆品能导致皮肤红、肿、热、痛、起水泡等过敏症。

查清过敏原,清除过敏原,纠正过敏体质,从而达到根治过敏的目的。

中医治疗解决了西药治疗不彻底、易复发的弊端。

四、湿疹的分类(1)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

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

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则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

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

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湿疹怎么治疗,治疗湿疹最好的方法?一般湿疹的治疗:目前西医对湿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治疗。

以内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赛庚啶等,既可单用或联用,还可与镇静药、维生素C等合用。

外用药剂型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若苔藓样变者多择泥膏、软膏、乳剂、涂膜剂、酊剂及硬膏等。

湿疹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一旦身体接触过敏物质,或者有某些诱因都有可能导致湿疹的发作,所以湿疹患者在选择药物上一定要谨慎。

不要使用激素类的药物,因为激素会导致病情加重,还会引起别的皮炎。

五、湿疹的原因(一)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二)环境因素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包括群体环境与个体环境,人类的群体环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围的空气、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积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积的气传致敏菌源等。

个体小环境是指个体的生活环境,由于人们的生活约2/3的时间在室内,因此,个体小环境对湿疹的影响更加密切。

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应原,包括: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应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环境性变应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应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汽车,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应原。

5、洗涤剂工厂中制造洗涤剂所有的酶制剂,塑料工厂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橡胶工厂的乳胶,制药厂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原料等现代职业的环境变应原。

6、某些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的环境性变应原,如使用化妆品及猫、鹦鹉等。

当人体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之下时,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最终造成对环境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

人类的食物品种极多,一般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在近代的食物中还经常应用一些化学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橼酸(柠檬酸)、香精、合成染料等。

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湿疹的产生,有文献报道,在我国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海产类食物,如葱、蒜、洋葱、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葱、生蒜、生西红柿,生食的某些壳类果实,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细菌的食品,如死鱼、死虾、死螃蟹以及不新鲜的肉类,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某些富含蛋白质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类、鱿鱼、乌贼等;种子类食品,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等。

这些食物除了引起食物变态反应外,近代食物生化研究发现,在香蕉的皮中可以分离出组胺物质,在香蕉、菠萝、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脏、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湿疹的产生尚可由苦闷、疲劳、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等神经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干燥、摩擦等气候、物理因素所引起。

此外慢性肠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皆是湿疹发生的原因。

六、湿疹的分类(1)婴儿湿疹: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

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

好发于颜面及皮肤皱褶部,也可累及全身。

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轻至痊愈。

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1.渗出型湿疹:常见于肥胖型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