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卫星轨道
b e 1 a
2
圆、椭圆轨道的选择
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多采用圆轨道,可以均 匀覆盖南北球 区域卫星通信系统,若覆盖区域相对于赤 道不对称或覆盖区域纬度较高,则宜采用 椭圆轨道
按卫星轨道的高度分
低轨道(LEO):轨道高度低于2000公里。 中轨道(MEO):轨道高度在2000公里和 20000公里之间。 高轨道(HEO):轨道高度大于20000公里 而又小于35786.6公里。 地球静止轨道(GEO):轨道高度为 35786.6公里。
图3 轨道参数图
下面讨论的卫星轨道要素是指单颗卫星。
轨道平面倾角i: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轨道的偏心率e:对于椭圆轨道,是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 与长轴之比。 升节点位臵(又称为升交点赤经):从春分点到地心的 连线和从升节点到地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近地点幅角:从升节点到地心的连线与卫星近地点和地 心连线的夹角。 卫星初始时刻的位臵 :卫星在初始时刻到地心的连 线与升节点到地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其中 是初始时刻 卫星在轨道内的幅角,从升节点位臵开始计算。
(11)
(12) (13)
用户可以通信的轨道弧长为:
用户可以与卫星通信的最长时间为:
例题一
卫星绕地球做圆轨道运动,假设地球半径 为6356.755km,系统要求用户终端的最小 仰角为10o,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785km,求 (1)单颗卫星的覆盖区域面积; (2)用户到卫星的传播时延; (3)用户可以与卫星通信的最长时间。
开普勒第三定理(1618年)小物体(卫星)的运动周期的平方与椭圆 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关系
开普勒第三定律 在已知椭圆长半径的情况下, 卫星运行的周期和平均角速度的计算, 其在卫星位置计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T 2
a3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9
一、开普勒定理(续)
卫星
图8 星下点轨迹
星下点
• 卫星星下点轨迹举例
► 一颗轨道高度为13892km,轨道倾角60º ,初始位臵(0º E, 0º N)的卫星24小时的星下点轨迹如下图所示
纬 度
经度
卫星在外层空间沿着轨道运行,而 地球在不断地自转。卫星在沿着椭圆轨 道绕地球运行时,其后一圈运行的星下 点轨迹一般不重复前一圈运行的星下点 轨迹。 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在某一圈运 行的星下点轨迹由以下方程决定(定义 该圈运行通过升节点的时刻作为度量零 点)。
6
一、开普勒定理(续)
开普勒第二定理(1605年)
小物体(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在相同的 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开普勒第二定理阐明了卫星在椭 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是不断变化 的,在近地点速度最大,在远地 点速度最小。
O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7
一、开普勒定理(续)
开普勒第三定理(1618年)
s arcsin(sin i sin )
s 0 arctg (cos i tg ) wet
(1)
180o (180o 90o ) o o o 0 (90 90 ) 180o (90o 180o )
(2)
单颗卫星的覆盖区域:表示卫星在空间 轨道上的某一位臵对地面的覆盖。 卫星的地面覆盖带:卫星沿空间轨道运 行对地面的覆盖情况。 卫星环的覆盖带:多颗卫星组成的卫星 环沿空间轨道运行对地面的覆盖情况。
图11 单颗卫星覆盖带示意图
星座覆盖形式
持续性全球覆盖 持续性地带覆盖 持续性区域覆盖 部分覆盖
Re arccos[ cos e] e Re h
(5)
仰角e为:
Re h e arccos[ sin ] s
S是终端到卫星的距离,表示为:
2 e 2
(6)
s R ( Re h) 2 Re ( Re h) cos (7)
用户到卫星的传播时延为:
小物体(卫星)的运动周期的平方与椭圆 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关系
其中: • a是长半轴 • 开普勒常数μ=3.9861×105km3/s2 • n是以rad/s为单位的卫星平均运 动速度
T 2
a3
卫星轨道周期只与长半轴有关,与偏心率无关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8
一、开普勒定理(续)
例题二
有一个由N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通信系统, 已知静止轨道卫星高度H=36000km,假定地球 站天线最小仰角Emin=20o 。为使该通信系统能 够完全覆盖地球赤道,问至少要有多少颗卫星 (N)?
三、卫星的轨道要素
轨道平面倾角i 轨道的半长轴a 轨道的偏心率e 升节点位臵 近地点幅角 卫星初始时刻的位臵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5
一、开普勒定理(续)
开普勒第一定理(1602年) 小物体(卫星)在围绕大物体(地球)运动时的 轨道是一个椭圆,并以大物体的质心作为一个焦 点
偏心率
开普勒第一定理 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 及其与地心的关系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在卫星轨道的六个要素中,轨道倾角和 升节点位臵决定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的 位臵,近地点幅角决定轨道在轨道平面 内的指向,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偏心率决 定轨道的大小和形状。 对于圆轨道,只需要四个轨道参数,即 轨道高度、轨道倾角、升节点位臵和某 一特定时刻卫星在轨道平面内距升节点 的角距。
四、卫星对地面的覆盖
主要内容 2.1 卫星轨道特性
2.2 卫星定位 2.3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2.4轨道特性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4
一、开普勒定理
卫星运动服从开普勒定理
假设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圆球体,忽略太 阳、月球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忽略大 气阻力,则卫星仅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绕地 球的运动服从开普勒三大定律。
按卫星轨道的偏心率不同分
圆轨道:偏心率为零的轨道,偏心率接近零的近圆轨 道有时也称为圆轨道。 椭圆轨道:偏心率在0和1之间的轨道。偏心率大于0.2 的轨道称为大偏心率椭圆轨道,又称大椭圆轨道。沿 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探测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大。 抛物线轨道:偏心率为1的轨道。 双曲线轨道:偏心率大于1的轨道。 沿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行,卫星将飞离地球的引力 场。行星探测器的星际航行,采用这两种轨道。
持续性全球覆盖
持续性地带覆盖
持续性区域覆盖 部分覆盖 图13 不同的覆盖形式
第六章:卫星轨道
微波与卫星通信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1
目录
一、卫星轨道特性 二、卫星轨道的分类 三、卫星的轨道要素 四、卫星对地面的覆盖
参考书
张乃通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 张更新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 王希季,李大耀。《卫星设计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赤道轨道
顺行轨道
极轨道 逆行轨道 图6 不同倾角的卫星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当卫星轨道角度大于90度时, 地球的非球形重力场使卫星的轨道平面由西向 东转动。适当调整卫星的高度、倾角、形状, 可以使卫星轨道的转动角速度恰好等于地球绕 太阳公转的平均角速度,这种轨道称为太阳同 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以在相同的当地时间 和光照条件下,多次拍摄同一地区的云层和地 面目标,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多采用这种轨道。
p s/c
(8)
地球表面上,卫星的覆盖区域面积为:
A 2 Re2 (1 cos )
卫星在地面上的覆盖半径为:
(9)
X Re sin
(10)
卫星在地球上覆盖的弧长为:
l 2 Re
L 2 ( Re h) Ts L / vs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11
二、地心坐标系与卫星轨道参数
地心坐标系 坐标系以地心O为原 点,X轴和Y轴确定的平 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X 轴指向春分点方向,Z 轴与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指向北极点。 地心坐标系中的X、Y、 Z轴构成一个右手坐标 系。
2.1 卫星轨道特性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12
总结:
一、开普勒定理的意义
1. 开普勒第一定理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 的关系。 2. 开普勒第二定理阐明了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是不断 变化的,在近地点速度最大,在远地点速度最小。 3. 开普勒第三定律在已知椭圆长半径的情况下,卫星运行的周 期和平均角速度的计算,其在卫星位置计算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下点的地心经度,单位是度;0 是升节点的经度,单位 是度; 是t时刻卫星与升节点之间的角距(从升节点开 始度量,顺行方向取正值,逆行方向取负值);t是飞行 时间,单位为秒;we 是地球自转角速度,单位为度/秒; 号分别用于顺行和逆行轨道。
s 是卫星星下点的地心纬度,单位是度;s 是卫星星
图9 圆轨道卫星星下点轨迹图
图10 圆轨道覆盖示意图 卫星运动的速度和轨道周期分别为: 3 ( R h ) e u T =2 s Vs = (3) u Re h U为开普勒常数,u=398601.58 109m3/s2。
(4)
其中e是地面上的通信终端对卫星的仰角,星下覆盖区对应的 地球中心角γ(覆盖地心角)为:
按卫星轨道的重复特性分
卫星的星下点:卫星瞬时位臵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与地球 表面的交点。 回归轨道:卫星的星下点轨迹在一天内重复的轨道,一 般地球自转周期与卫星轨道周期的比值为整数。 准回归轨道:卫星的星下点轨迹间隔N(整正数)日后 进行重复的轨道,当N=1时就是回归轨道。 非回归轨道:卫星的星下点轨迹不周期性重迭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