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边学“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苏教版)第三章的重点内容,《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为具体内容标准。
在学习了细胞的三大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使学生全面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力图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全面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制作真核细胞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细胞基本结构的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汇报总结、生生师生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细胞模型制作的材料(如:橡皮泥、水果等);
预制作的细胞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细胞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结束时采用学生拼装,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力求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
总体上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教学过程】
入新课何魅力呢?(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放大40万倍的细胞模型的照
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呢?是我们所住的房子吗?
美丽的细胞屋
教师讲解,引导兴趣
模型指的是用纸板、木块、金属等原料做出来的想像中的三维结构,可以说就是小孩子的搭积木游戏,科学家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的或者是及其微小的事物,比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为此获得了一九六二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大奖。
可以说“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应用十分广
学生观察,相
互讨论,发表看
法。
倾听,参与交
创设
情境,激发
学习兴趣
联系
思考,明确
学习目标
在了
解模型的
种类与构
制作模型泛的一种方法。
应该说我们对“模型”这个概
念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看到
过各种各样的精美模型,但你们有
没有亲自尝试去做模型呢?我们今
天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对真核细胞
进行有趣的模拟活动——制作真核
细胞的结构模型。
下面我们就来动
手实践一下吧!
(一)创设情境:展示兴趣小
组的同学课前预实验制作的各种细
胞模型,介绍各种类型的制作细胞
模型的材料。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
导讨论和思考用哪类哪些材料进行
真核细胞模型制作。
流,形成对模型的
认识。
学生观察,探
究了解细胞模型
的材质、颜色代表
的结构等,形成真
核细胞模型的感
性认识。
建模型方
法的基础
上,分析科
学家的建
模过程,并
鼓励学生
主动参与
构建细胞
模型中去。
通过
预实验培
养部分骨
干同学,首
先提高他
们的学习
兴趣和能
力,进而以
点带面影
响和培养
其他同学。
激发
学生探究
汇报交流
教学评价导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结构的大小
成比例:
细
胞结构
大小
核
糖体
最小
溶
酶体
直径0.2~0.8μm
线
粒体
直径0.5~1μm,长
度2~3μm
中
心粒
直径0.2~0.4μm
细
胞核
直径5~10μm
教师围绕各组巡视,时时参与
讨论,指导制作。
及时指出各组在
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表扬做
主要细胞器如高
尔基体、内质网、
核糖体、线粒体
等;并进行两项活
动。
模型制作
细胞类比
相尊重的
品质。
让学
生亲自动
手实践,给
学生机会,
主动建构
细胞模型,
有利于对
知识的感
知和对科
学研究方
意!也有一定的科学性,现在它们都放在讲台上,同学们可以从科学性、准确性、艺术性、材料的廉价性、环保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各小组展示所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评价,要求总结在制作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更好改进办法。
刚才同学们从科学性与艺术性等角度对模型做了评价,大家观察能力很强。
这些模型都是同学们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做的,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思考做成了这些模型,它们很好的表现了只能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胞主要结构。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细胞
认为…
生D:我
认为…
学生倾听,认
真思考,发言,讨
论补充。
不同类型的
细胞就有不同的
功能,所以结构相
应也是非常复杂;
细胞核是控制中
心;线粒体提供能
量;膜控制物质进
出……
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总
结归纳出各个细
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
观察思维,
培养学生
语言表达、
感知、分析
问题的能
力。
使学
生学会评
价,学会欣
赏,学会成
功!通过评
价的激励
机制和导
向作用,促
进学习方
式的转变。
使学生自
主、合作、
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理念】
课堂设计围绕“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并能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1、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自主探究、操作实践促使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再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以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
2、通过小组竞赛活动:细胞模型制作、拼装、细胞类比——巩固核心概念,让学生每人参与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微细结构的特点,且体现课改中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也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3、通过细胞模型制作、拼装和细胞类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后布置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创建关于生物细胞的网页,将生物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
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学生按照自己设计思路、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细胞模型,在过程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特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结束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师生合作拼装,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将随手可得的“废物”被利用起来,通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巧手制作成了可以亲手触摸的实物,使他们对细胞、甚至对整个生物学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到“团结合作”、“自主探索”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一个积极尝试。
本节课老师只能是起一个“导演”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活动的准确性,严谨性。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完成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创意的类比、拼装等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将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
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