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标签: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導、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3]
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
“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5]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而发生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
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
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
”[6]“译者必须兼顾两头,
瞻前顾后,即进入作者的创作活动,有进入读者的阅读过程;既要了解作者,又要了解读者;既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7]自然法则和适者生存理论来讨论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也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根基。
三、生态翻译学内容
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生态环境囊括了所有与翻译息息相关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了整个翻译过程。
生态环境不仅指的是语言环境,它还包括译者所面对的诸如文化,交流,社会,原文与译文等众多因素。
翻译的原则:生态学的本质和过程不仅给翻译提供了新的阐释,而且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原则,方法和评论标准。
生态翻译学有其自己的翻译原则,例如:(1)文本生态;(2)多维整合;(3)多元共生;(4)译者责任。
但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的精髓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考虑进来进行翻译。
讲究翻译中的动态平衡,体现生态之美。
“其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8]译评标准:生态翻译学倡导多样统一性。
翻译标准太单一往往形成以偏概全的局面,多样化的翻译标准才能使译作评判更为合理客观,但同时也有宏观上的统一性。
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将转换的程度到读者的反馈,译者的素质等多个因素都考虑进去。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9]“在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评论中,多元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也势在必行”。
翻译的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有两个过程:首先是译者被生态环境选择的过程。
接着是被选中的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而第二个过程被看作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
“ 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