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乡村微信群公告 精品

最新-乡村微信群公告 精品

乡村微信群公告篇一:从微信同学群想到的从微信同学群想到的……春节期间,高中同学用微信发起了一个聊天群,随着同学们不断的被加入,群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我从中发现了一些现象很有意思:首先是以前许多失去联系的同学不断的被加入进来,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90%以上的同学都会被挖掘出来,因为除了极少数与世隔绝的同学以外,大部分同学,不是和这个联系,就是和这个联系,这就像病毒传染模式,符合社交网络的基本原理之一的六度分隔理论,也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微信能够快速普及。

其次,微信群中每个加入进来的人是可以自由拉人进来的,而不像以前群那样需要群管理员批准,这样只要有个人开了头以后,这个群就会自然成长,和群主是否认真负责没有直接关系,但群的规模和群主设定的群名称以及界定的范围有关系,比如我们这个群是高中94群,涵盖的就是中学94年高中毕业生,看似可以自由拉人,但大家都会遵循一个潜规则,就是拉进来的应该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这就是基于核心原则的开放,也是凯文凯利提出的社交网络上的“失控”现象,这个原理早在四十年就被卡的创始人迪伊霍克所利用来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而又无形的商业组织,他称之为“混序组织”。

再往前追溯中国老子在三千年前就提出了“无为而治”,而佛教的发展史亦是如此。

再次,在微信群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广告和违禁言论的,我最近也观察到这一点,微信的整体网络环境是要高于的,记得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微信是基于个人手机的熟人圈子,大家相互之间的道德意识和诚信度相对较高,就像乡村的犯罪率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微信应该被利用起来重建中国社会的道德和诚信环境。

最后一点,从群员的活跃度来看,女同学的活跃度是明显高于男同学的,这与女性天生的沟通优势有关,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对实体组织的渗透,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组织形态从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制向扁平化的开放网络式管理转变过程中,女性领导者,或者说是沟通性的领导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二:孙氏宗亲微信群与有关景点孙氏书楼旧志载"宋魏了翁孙氏书楼记孙氏居眉以著姓,自唐迄今,人物懿史不绝于书。

而为楼藏书,则由长孺始。

楼建于唐之开元,至光启元年(886),僖宗御武德殿,书'书楼'二字赐之。

五代前蜀时,毁于火灾,迁鱼鲰镇,长孺的五世孙降,于建隆(宋太祖年号)初召至便殿赐衣带圭田,特授眉州别驾,购书万卷回眉,楼还没有重建起来,别驾之孙闻又入都购回一大批书,复起书楼藏之,书楼的故址当在古鱼鲰镇"(今县城东十五公里的乾明寺山山麓)。

孙权墓孙权墓,江苏著名历史古迹。

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在南京市钟山南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

神凤元年大帝崩,时年七十岁,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

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岗内。

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

《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秋七月,葬蒋陵”。

”龙门古镇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

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

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

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

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

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1961年3月4日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与济南的英雄山齐名。

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

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

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孙武祠孙武祠位于广饶县城西北隅,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与广饶关帝庙大殿毗连,由4个相互通连的仿宋式建筑组成。

院内有一壁刻,书有确认孙武故里—齐国乐安就是现在广饶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文献的记载和若干考证。

院正中是高3米,一手拿竹简,一手持宝剑的孙武的石雕像,正殿内有孙武伏案疾书的铜像,身后是展现《孙子兵法》精彩场景的大型壁画。

孙膑旅游城孙膑旅游城坐落在鄄城县东北20公里处的宋楼乡境内,占地978亩。

孙膑旅游城原有景点为亿城寺、孙膑墓、羊左合葬墓、荆轲墓等。

篇三:告诉你乡村里的真实中国告诉你乡村里的真实中国3月15日,北京,海航天宝国际影城内举办了三场特殊的电影试映。

没有任何商业宣传,却场场爆满,近600名观众通过微信、微博口口相传、慕名而来。

吸引他们的,是一部已获得华表奖、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一等奖等八项大奖的纪录片,是曾拍过《俺爹俺娘》的知名摄影家、导演焦波带领着5个全无经验的85后、90后学生,在沂蒙山深处的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扎根373天后,献出的诚意之作。

97分钟的片子,笑点泪点不断。

影片终,灯光起,总导演焦波出现在荧幕前,观众不约而同“啊”了一声,掌声瞬间响起,经久不息。

海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杨浪说:“这个片子我看了四遍,次次热泪横流!这部纪录片,叫做《乡村里的中国》。

焦波:我的镜头不应离开土地2019年元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和焦波闲聊时,说想拍部题为《乡村里的中国》的农村纪实性影片。

大致策划是聚焦一个村庄,按照24节气记录村庄整年的变化和风情,要拍出农民身上的坚韧信念和遇到的困难挫折,但更重要的是困难挫折中的坚持。

“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必须在村里拍上整整一年,一天也不要离开。

”焦波拍《俺爹俺娘》历时30年,拍《中国百姓故事》、《汶川地震孤儿》也是坚持数年,张宏森希望焦波能试试。

彼时的焦波已在山东老家承包了千亩山林,准备回归乡野村夫的生活。

因此,当接到拍摄《乡村里的中国》的要求时,想到养育了自己的沂蒙山,焦波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至今仍喜欢挽起裤腿、啃煎饼卷大葱的他,被妻子笑指为“城市农民”。

焦波很坦然:“我就是农民,我的镜头不应该离开土地。

”淄博市委市政府、沂源县委县政府都给予了支持,电影局也拨付了一定费用,但买完拍摄设备和车辆,焦波发现经费已捉襟见肘。

请不起专业的摄像、剪辑、导演,在高校任客座教授的焦波开始在自己的学生中物色人选。

最后他选了五个人四川传媒学院的大四学生剧玺博、李梦龙,淄博职业学院的专科生刘晓晨、陈青。

还有被焦波收为徒弟的汶川地震孤儿刘明富,5个人平均年龄只有21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没有名校光环的年轻人,凭借热情、刻苦和专注,展现了别样的才华。

“永远别对孩子失望,不是名校的学生照样能够拍出好片。

”影片试映后,焦波对观众席上的家长这样说。

带着“零经验团队”,片子怎么拍,焦波不清楚。

“但我知道一定会拍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农民的诉求和困境是什么?农民一直坚持的信念又是什么?”他理解的农民,绝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

焦波带领团队走访了沂蒙山数个村庄。

在杓峪村口,焦波遇到村里的两个大学生,也是后来片中的重要人物:杜滨才、杜海龙。

杜滨才几句热情的介绍抓住了焦波的心:“我连续三年导演了村里的春节联欢会,他(指杜海龙)跳迈克尔·杰克逊的街舞跳得可好了。

”焦波提出跟他们到村里看看。

“文化人”杜深忠:我对土地没有感情杜海龙领着焦波几人回了家。

家徒四壁的小屋,墙上却贴满了奖状,焦波暗想:“这孩子家教肯定不错。

”杜海龙的父亲,满脸沟壑的杜深忠正蹲在地上用蘸水的毛笔练书法。

焦波说明来意:想拍部记录村里人生活的片子。

杜深忠的妻子张兆珍放下手里的活计,快人快语地接话:“拍戏?俺这一辈子就是战争戏!”她向焦波埋怨丈夫“头顶火炭不觉热”,家里这么穷,他却总想着看书写字弹曲儿。

“没钱买宣纸,他就天天蘸水在地上写。

”杜深忠把脖子一扭:“焦老师你看,太阳亮光从门口照进来一块地方,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很好的宣纸。

”焦波心里的弦被猛地一拨,“这话太有艺术感觉了!”眼前这位兄弟,内心对美何其敏锐。

焦波明白,在中国任何一个村庄,都有杜深忠这样的才人。

杜深忠和妻子的矛盾,不正是农民精神需求和物质现实的矛盾吗?焦波当即决定,扎在杓峪村,拍杜深忠。

201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立春。

摄制组租下村里一个小院,挂上“村儿电影社”的牌子,拍摄正式开始。

摄制组的到来,让杜深忠第一次有了被理解的幸福感。

他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年轻时当过四年炮兵,退伍后在“中庄乡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又干了六七年。

不甘于种地的他平日最爱读书看报,还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函授课和培训班,向许多报刊投稿,可惜均石沉大海。

“你们《中国青年报》我从1978年就开始订了!”昏暗的小屋里,杜深忠从桌下翻出厚厚几沓发黄变脆的剪报本,里面贴满了《中国青年报》等大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道,“比如写那个张海迪,写得真好!”然而随着两个儿女的出世,家中经济愈发紧张,杜深忠不得不忍痛割舍了订报的习惯。

杜深忠尊敬知识分子,听说焦波拍过《俺爹俺娘》,他更是敬佩:“焦老师那么有成就的人物,俺吃啥他吃啥,俺躺地里他也躺地里。

”真正使焦波走入杜深忠内心的,是两人在坟前的一场对话。

一次焦波跟拍杜深忠参加族人葬礼,杜深忠指着一座坟对焦波说,那就是俺爹俺娘的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