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一、饮食文化1、早茶的精髓——品味消逝的时光体验陶醉的浪漫消耗时间是消极的,消遣时间是积极的,广东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消遣时间,时间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
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滋味,你必须有这份优哉游哉的闲情。
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广泛的是广式点心菜肴粥品。
广东早茶点心有干有湿。
湿点以粥花样最多:香米粥、紫米粥、皮蛋粥之类;干点嘛,以精致为佳,皮子透明,好像玻璃纸裹着馅,如饺子、云吞、水晶包,里面的馅抱紧成团,咬得出弹性。
早茶的小菜,大荤为主,如肠段、牛腩、凤爪之类,小竹笼蒸,这样沥尽油脂,仅留香味,还有嚼劲,很清淡。
喝茶、看报、会友、聊天、想心思、谈生意。
时间原来是空空荡荡的,需要内容填充。
你可以选择吃早茶,吃早茶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是动宾搭配不当的病句,但在这里,早茶真的是吃的!茶的标题裹不住佳肴的美味。
2、客家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发祥地为粤北东江、兴梅地区,在广东境内操北方方言的地方都属客家菜肴文化区。
所谓“客家”,是相对于岭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是中原南下的移民,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迁至岭南的粤北山区后,成片居住,“反客为主”,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原的语言与饮食习惯;而且,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区大都是远离海洋的内陆,与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相似,故客家菜肴保留中原菜肴风味,以油重味浓、多高热量高蛋白菜肴为特点。
客家菜的口味,异于广州菜和潮州菜,不求清淡而求浓郁、酥香,原因是客家地区,气候相对于岭南其他地区寒冷,人体需要吸收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而食水多带有微量元素,又有助于人体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吸收,岭南人所说的“水土寒凉”,决定了客家菜的口味。
3、广东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在本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广东凉茶从此有了“名分”。
东莞本土的凉茶品牌“杏林春”、“春和堂”,同时也成为国务院宣布严格保护的18个凉茶品牌中的两个。
广东凉茶因为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消热的功效,而备受粤港澳居民喜爱。
喝凉茶一直以来都是广东人一个特色鲜明的生活习惯。
但是“凉茶”以前的身份很尴尬,既不属于食品、也不属于药品,更不属于饮料。
虽然在民间受到欢迎,但得不到官方的认可。
今年2月,省文化厅同香港、澳门有关部门共同申报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月2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凉茶作为“广东粮、珠江水”的代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走向世界。
4、古风菜肴岭南地区开发较北方晚,但当它起步后,其发展速度却又比内地快,因而,岭南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急速的转换中,保留了许多古风,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特别在菜肴方面。
(一)烧腊岭南烧腊,由古代人用烧热的石板烙肉的习惯衍化而来,具体烹调方法较为传统的是,先把肉用调味料和好酒腌至入味,再用木叉或铁叉叉住,慢火遥烤,不时转动至熟。
烧乳猪为岭南烧腊之最。
乳猪,是刚刚断奶的小猪。
这一保留古风的名菜,在各地渐已消失,而在岭南却得以保存,其烹制技艺还不断完善。
红烧乳鸽是岭南特有的烧腊。
岭南人有一种奇特的饮食信条:“宁食天上四两,不食地下半斤。
”总以为飞禽的营养胜于家禽。
鸽肉含高蛋白,补而不燥,肥而不腻,从来是岭南人席上佳肴。
在烧腊中,还有被当地人誉为“北京烤鸭”的广州烧鹅。
选用岭南特产的黑棕鹅为原料,其肉细而厚,烧制后类似北京烤鸭的风味,但没有那厚厚的脂肪层,食用时香而不腻,体现了岭南饮食异于北方重油的特点。
(二)鱼生岭南喜食鱼生,已有久远的历史,食鱼生,是岭南人对古人食生的饮食习惯的保留。
人类还未懂得以火烹煮食物之前所形成的生食习惯,在人类懂得熟食之后仍然沿习下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倡明,生食习惯在各地,日渐消失,而在开化较晚的岭南地区却一直得到保留。
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后,有可能给人带来寄生虫的鱼生,才渐少食用。
(三)蛇、鼠、狗、虫肴岭南人喜食蛇肴、虫肴,在外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岭南饮食文化中最富于地方特色的内容,是岭南人对“食杂”的古代饮食习惯的保留。
===================================================================二、戏曲文化1、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
是唱腔音乐最丰富、风格独特的剧种之一,也是广东及广西粤语地区最大的剧种。
粤剧发祥于明清时会馆林立、行庄遍布的珠三角腹地--佛山。
剧目主要源自昆弋、皮黄的流行剧目,及演义小说。
其发展大体可分为明中叶琼花会馆兴盛到被禁,清同治年间建八和会馆粤剧复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入都市化(省港班)阶段。
2、广东木偶戏我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古称“傀儡戏”。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传入。
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木偶剧团。
广东木偶戏品种繁多,有杖头、铁枝、圆身、提线、布袋等形式,造型精雕细刻,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
3、采茶戏由采茶舞演变而成。
明代嘉靖年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流传于信宜茶山、洪冠、怀乡、朱砂、安莪、径口镇和高州潭头、荷花、石板镇。
在劳动间隙娱乐和春节拜年祝贺,表现采茶、制茶的过程,表演谐趣。
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民俗及艺术的研究价值。
4、潮剧潮剧是以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分布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欧美各国。
它由宋元南戏衍变而来,至今已五百多年历史。
以其语言形象生动,唱腔轻婉优美,行旦齐全,韵味无穷之特色饮誉海内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地方戏曲艺术。
为弘扬潮剧艺术,市潮剧团采用以团带班的形式开办潮剧学员培训班,为粤东地区潮剧表演团体培养人才。
三、岭南园林陈家祠,俗称陈氏书院,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广东省陈姓族人捐资兴建的合族宗祠。
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六千四百平方米,呈正方形,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组成的院落式建筑群。
建筑组合之间隔,廊庑穿插。
整组建筑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我国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陈氏书院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建筑装饰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绘画、铁铸等工艺,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
其中有“竹林七贤”、“梁山聚义”、“牛郎织女”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有“五福捧寿”、“三羊启泰”、“丹△朝阳”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珍禽瑞兽和花草图案;还有“羊城八景”、“渔歌晚唱”等岭南山川见物以及菠萝、木瓜、荔枝、杨桃等岭南佳果。
1959年郭沫若先生观后赋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2、梁园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
梁园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式俱备、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独树一帜,是闻名遐尔的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3、清晖园顺德清晖园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
此园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1996年扩建成二万二千多平方,尽显了岭南庭院的精髓与江南园林之特色。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馈交互融合。
纠集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
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
主要景点船厅、碧溪草堂、澄漪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红蕖书屋、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馈等。
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各具情态,灵巧雅致,门窗古朴精美,品味无穷。
园内树木繁茂,品种丰富,多姿多彩,与古色古香的楼馈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间,步移景异,令人流连。
===============================================================四、民间风俗佛山信奉观音的人非常多,至民国时仍存观音庙16座,其余各庙亦多有供奉观音神像的。
观音诞期一年有四个,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都是观音诞,以六月十九日山紫铺南泉观音庙的活动最隆重。
一些人家的小孩多病,便选在观音诞举行契观音的“上契礼”。
是时,请神婆或尼姑念《莲花经》,取小孩的裤带,穿上两串长钱(即铜钱,每串九个,取长久之意)并以斋菜、生果献于神前,燃香烛跪拜,禀明小孩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
拜毕,取神前“利是”,即告礼成。
2、广东舞狮的传说广东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不断呼出年年之声。
乡人故命其名为年兽。
此年兽每年出现之时,不伤人畜,只到处嚼食田间蔬菜而去。
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各色,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向器,伏于田间桥下,候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向器,声震田野,果然掠走年兽,从此不复现矣!民因纪念纸扎头兽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此种兽头,于除夕鼓舞,即与舞年,后经乡老们研究后认为狮子为兽类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动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