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采购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严记禁止采购的食品; 2、坚持采购索证制度 ; 3、总结采购经验。
加工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加工方法与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加工温度及储藏温度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售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售卖时间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售卖用具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3、食品容对毒食品安全的影响
种植及养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种植及养殖是对食品原料的影响,从而影响食 品的安全 。 种植过程中土壤成分,肥水成分,农药成分及 残留,果蔬的采摘时间均会对食品原料产生影响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成分,药物的使用以及畜禽 的一些疾病,同样会影响到肉蛋奶等产品的安全
储运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运输及储藏工具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运输及储藏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瘦肉精食物中毒 中毒原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猪内脏等。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症状为 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头晕、恶心、脸色潮红等。 预防方法: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如果发现猪肉肉色较 深、肉质鲜艳,后臀肌肉饱满突出,脂肪非常薄,这种猪 肉则可能含有瘦肉精。 特别提示:尽量选用带有肥膘的猪肉,猪内脏最好要选择 有品牌的定型包装产品,不要采购市场外无证摊贩经营的 产品。
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分病人有发热。
以下是餐饮业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原因: 1、生熟交叉污染 生的肉、水产品或其他食品原料、半成品,往往带有各种各样的致病菌,在加工 处理过程中如果生、熟食品混放,或者生、熟食品的工用具、盛器混用,就会使 熟食品受到致病菌的污染,而熟食品在食用前一般不再经过加热,因此一旦受到 致病菌污染,极易引发食物中毒。 2、从业人员带菌污染 一旦从业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化脓,或患有感冒、腹泻等疾病,便会携带大量 致病菌。如果患病的从业人员未及时调离,仍在继续接触食品,极易使食品受到 致病菌污染,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3、食品未烧熟煮透 生的食品即使带有致病菌,通过彻底的加热烹调,也能杀灭绝大多数的细菌,确 保食用安全。但如果烹调前未彻底解冻、一锅烧煮量太大或烧制时间不足等,使 食品未烧熟煮透,就会导致致病菌未被杀灭,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4、食品贮存温度、时间控制不当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一般致病菌在25~35℃的温度条件下, 每过15~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即细菌数量翻一番。比如熟食上原有100个致 病菌,存放在室温条件下,经过4小时,就会超过100万个,足以引起食用者发 生食物中毒。而细菌在低于5℃的温度下,基本停止了生长繁殖;在高于65℃的 温度下,也基本无法存活。 5、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 盛放熟食品的餐具或其他容器清洗消毒不彻底,或者消毒后的餐具受到二次污染, 致病菌通过餐具污染到食品,也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保证学生食品安全的五个关键环节
一:从业人员具有基本的自身素质和相关的 食品安全卫生知识; 二:具有基本的加工操作环境; 三:具有基本的贮藏售卖器具; 四:学生具备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管理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相关的专 业知识。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四个方面:
1、增强从业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和 食品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抓好学生食堂和学校小卖店的卫生管理工作; 4、配合其他部门抓好学校周边饮食环境的综合 治理等工作。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餐饮业是食物中毒的高发行业,据统计发生在餐饮业的食 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3/4以上,而其中90%以上是 细菌性食物中毒。因此,对于餐饮业经营者而言,预防细 菌性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大致相同,大多数致病 菌引起的中毒症状基本相似,主要是腹痛、腹泻、恶心、
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三条途径
第一条:防止污染或传染 第二条:控制污染物滋生繁殖 第三条:去除污染物
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 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 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食品 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 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 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 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 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 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豆荚类食物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未烧熟煮透,其中的 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荚类食品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熟。 特别提示:集体食堂、盒饭生产企业等集体供餐单位多使用大锅,翻 炒较困难,豆荚类食品不易完全彻底烧熟,较易引发食物中毒,应尽 可能不用四季豆、扁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
一、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
食物中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指因食用了含有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食 用了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急性、亚急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发病集中,来势凶猛,大多数中毒病人都有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且发病者有共 同的饮食就餐史。
食物中毒有三大类 第一类最为常见,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二类是化学性食 物中毒,常见的中毒物质有瘦肉精、有机磷农药、亚硝酸 盐、桐油等;第三类是有毒动植物中毒,常见的有毒动植 物有河豚鱼、高组胺鱼类、未煮熟的四季豆、豆浆等。
原则二 控制细菌生长繁殖
4、控制温度 菜肴烹饪后至食用前的时间预计超过2小时的,应使其在10℃以下或60℃以上条 件下存放,保险起见最好在5℃以下或65℃以上。 熟食冷却应在2小时之内使其中心温度下降至21℃以下,再在4小时内冷却至5℃ 以下;或直接在4小时之内使食物冷却至5℃以下。快速冷却能使食品尽快通过有利 于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范围。 鲜肉、禽类、鱼类和乳品冷藏温度应低于5℃。 冷冻食品不宜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化冻,保证安全的做法是在5℃以下温度解冻,或 在21℃以下的流动水中解冻。 特别提示:要很好地控制温度应在需要的环节使用温度计,定期进行温度的测量。 冷库(冰箱)内的环境温度至少应比食品要达到的中心温度低1℃。食品不应用冰 箱进行冷却,有效的冷却方法是将食品分成小块并用冰浴或专用设备进行。 5、控制时间 不要过早加工食品,食品制作完成到食用最好控制在2小时以内。 熟食不宜隔餐供应,改刀后的熟食应在4小时内食用。 生食海产品加工好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冷库或冰箱中的生鲜原料、半成品等,储存时间不要太长,使用时要注意先进先出。 特别提示:生鲜原料、半成品(如上浆的肉片)可以在容器上贴上时间标签以控制 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时间标签可以直接标日期,保存期限较短的也可以用7种颜色 分别代表周一至周日的方法标示。
(三)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中毒原因: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或味精加入食物中,或食用了刚腌 制不久的暴腌菜。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3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舌尖、 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自觉症状有头晕、乏力、心律快、呼吸急促, 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最严重的可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如自制肴肉、腌腊肉,严格按每公斤肉品0.15克亚硝酸 盐的量使用,并应与肉品充分混匀;亚硝酸盐要明显标识,专人保管, 加锁存放;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盐”或“味精”;尽量少使用暴腌菜。 特别提示:餐饮单位应尽量不自制肴肉、腌腊肉等肉制品,避免误用 亚硝酸盐。
针对上述常见的发生原因,餐饮业应从以下三方 面采取措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首先是防止食 品受到细菌污染,其次是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杀灭病原菌。具体的措施包括:
原则一 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
1、保持清洁 保持与食品接触的砧板、刀具、操作台等表面清洁。 保持厨房地面、墙壁、天花板等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 保持手的清洁,不仅在上岗操作前及受到污染后要洗手,在加工食物期间也要经常洗手。 避免老鼠、蟑螂等有害动物进入库房、厨房和接近食物。 特别提示:熟食品操作区域以及接触熟食品的所有工用具、容器、餐具等除应清洗外,还必 须进行严格的消毒。 2、生熟分开 处理熟食要做到“五专”,即专间、专人、专用工具、专用冰箱和专用消毒设备。 生熟食品的容器、工用具要有明显的区分标记。 从事粗加工或接触生食品的从业人员不应从事熟食处理的工作。 特别提示:生熟食品工用具、容器分开十分重要,首先要有明显区分标志,其次要固定场所 分开存放。常用的区分方法包括:标识不同标记、使用不同的材质或直接注明生熟字样等, 标识应显眼且不易被磨损、洗刷掉。 3、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熟食品的加工处理要使用净水。 选择来源正规、优质新鲜的食品原料。 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 特别提示:操作过程复杂的改刀熟食、凉拌或生拌菜、预制色拉、生食水产品等都是高风险 食品,在举行重大活动或宴席时,宜尽可能避免供应上述品种,如必须供应则要注意应严格 按卫生要求加工操作,并尽量缩短加工后至食用前的存放时间。
原则三 杀灭病原菌
6、烧熟煮透 烹调食品时,必须使食品中心温度超过70℃,保险起见最好能达到75℃并维持15 秒以上。 在10~60℃条件下存放超过2小时的菜肴,食用前要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 70℃以上。已变质的食品可能含有耐热(加热也不能破坏)的细菌毒素,不得再加 热供应。 冷冻食品原料宜彻底解冻后加热,避免产生外熟内生的现象。 特别提示:判断食品是否烧熟煮透的最好方法是使用中心温度计测温;肉的中心部 位不再呈粉红色,或肉汤的汁水烧至变清是辨别肉类烧熟煮透的简易方法。 7、严格洗消 生鱼片、鲜榨果汁、水果拼盘等不经加热处理的直接入口食品,应在清洗的基础上, 对食品外表面、工用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餐具、熟食品容器要彻底洗净消毒后使用。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盛器、双手要经常清洗消毒。 特别提示:餐具、容器、工用具最有效和经济的消毒方法是热力消毒,即使用煮沸 或者蒸汽加热方法进行消毒。 还有一项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控制加工量,即根据自身的加工能力 决定接待顾客的数量,特别是不要过多地翻台。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如果超负 荷进行加工,就会出现食品提前加工、设施设备不够用等现象,从而不能严格按保 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进行操作,上述各项关键控制措施就难以做到,发生食物中毒的 风险会明显增加,本市近年来不乏这样的食物中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