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情况调查报告我们班52位同学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也非常真诚地告诉了我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位同学还用打油诗的形式调侃了一下“手机空间诱惑大,学生无法拒绝它。
带入课堂掉胆玩,生怕老师后门抓。
”我把52位学生的回答按照人数的多少归纳一下(语言没做任何改动,都是学生的原话),发现原因共十五条:一、上课无聊,老师讲课没带动力,不够精彩,有些枯燥,难以集中精力。
二、上课听不懂,不想听,对学习没兴趣,控制不住自己。
三、老师管理不严,讲课时爱站在前面不下来。
四、QQ有点吸引人,老想着上课刷动态,转发说说,和朋友聊几句。
五、上课手机突然响,有可能收到了短信,就会忍不住看一下。
六、看到班上同学在玩,就忍不住拿出来跟着玩。
七、带上手机,可以提升自己的“魅力值”,觉得可以炫耀一下,耍“帅”。
八、玩游戏想破记录。
九、模仿,本来一个人玩,有人觉得那很棒,很帅,就也把手机带来了。
十、对学校的规定不重视,觉得玩一下也没什么。
十一、到家玩不了。
十二、上课爱跑神,不知道该干什么。
十三、不想学了,课没意思,学不会,放弃自己了。
十四、谈恋爱了,需要课堂上处理一下和自己喜欢的人的私事。
十五、攀比心。
觉得某某的手机好,我的比他的更好,就想带手机来玩。
在52份交来的调查中,学生使用最多的三组词语是“上课无聊”“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玩”。
还有的同学认真分析了上课玩手机的学科一般是我们班最温柔的两位老师,不好吵学生。
喜欢站在前面讲课,即使走下来也只到班级的中部,对后面的学生不够关注。
【反思一】教师应该创建什么样的课堂?有近20个人列出了第一个原因,似乎为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找到了理由和借口,但是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我们应该创建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教师应该学会倾听课堂的心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强课堂的互动,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多走到学生中间去。
【反思二】学生的自控力是否只有靠老师才能解决?为什么不严厉的老师,学生就要在他的课堂上玩手机呢?为什么学生要用“老师管理不严”这样的字眼呢?说明我们的学生自身是缺乏自控能力的,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老师的管理。
希望老师严格管理的。
那么,学生的自控力是否只有靠老师才能解决吗?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无论课堂是什么样,他们总能克制自己。
写到自控能力差的有10人左右,学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能否从源头上解决:就是不带手机到学校!【反思三】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攀比”、“模仿”、“提升自己的魅力值”,这样的词多次重现,非常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他们希望有人关注自己,要面子,渴望获得关注,但是又对什么是真正的“美”“酷”、“帅”缺乏足够的认识。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便通过某种方式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手机、比如衣服或鞋子(因为学校统一了校服和发型,要不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个问题浮现在我的头脑里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土。
社会给了学生太多的信息渠道,学生眼中的美与酷,与老师眼里的美与酷是有代沟的。
但是,我想总能找到结合点,3班52人,玩手机的毕竟只有5人,对于这个大集体来说,我们拥有足够的正能量。
学生的观点是可以碰撞的。
【反思四】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在家不能玩”,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家长不让带,要是带了,我也会玩的”。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就是从源头上切断学生玩手机的因:不让孩子带手机来学校,与学校站在一条教育战线上,这样,学生就会对规则多一份敬畏。
其次是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和孩子商定在家玩手机的时间,给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
最后,一旦手机被学校没收,不要再给孩子买,也不要再允许孩子购买手机。
手机,随着技术的革新,各种功能的丰富加强,逐渐成为一台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电脑。
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你,在课堂上,你是选择看着老师还是看着手机?1、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对此情况的态度以及对学校课程安排的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态度。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4份,回收94份,有效率为100%。
、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
(1)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在课堂上有玩手机习惯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90.43%,仅有9.57%的学生在课堂上能主观上控制手机的干扰。
据调查显示,在课堂上利用手机刷微博以及聊QQ分别占了总样本75%和44%,占据39%的其他类别里面还包括了玩游戏看新闻。
可以看出大学生比较注意与他人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单一地做一个旁观者或一个参与者。
他们渴望在生活中真切地加入自己的角色。
通过调查也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专业课的课堂学习的。
而在公选课以及公共课上大家的兴趣便没有这么高,都占据总样本的72%。
同时,根据数据表明,学生玩手机的时间还是相对平均的,从另一个方面看,更加说明问题的严峻性。
(2)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心理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课堂使用手机带有内疚心理的,只有22.34%的同学表示没有内疚感。
而关于学习方面,大多数同学觉得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占据了总样本的46.81%,仍然有41%的同学觉得没有影响,说明仍有很多同学觉得大学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太大效果。
而关于对待其他同学玩手机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表示见怪不怪,占据样本81.91%。
在给学校提意见这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在抱怨老师不风趣幽默,还有些同学表示要把没用的基础课删掉,占据了19.15%。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问题出在学校身上。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待学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比较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大学生活比较颓废懈怠。
这些问题不单是由学生或者老师引发的,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教育体系的缺陷。
(1) 学生方面。
1、自控能力。
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已经能分出是非善恶。
明知玩手机不利于自身发展且对老师表示不尊重,但还是嗜手机如命。
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学生的心智上的不成熟。
、自我意识。
学生课堂手机活动偏向于微博以及QQ,表明学生希望获得比较直接的沟通互动,而不是看新闻或者看小说这种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理念。
大学生渴望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但是刷微博聊QQ,是比较浅显的方式,对个人发展并没有长远的好处。
也体现出现在大学生思想比较浮躁。
、对老师的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课堂玩手机是表示内疚的,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尊重老师,只是比较不尊重这堂课。
对待老师,还是希望自己是有礼貌而且谦和的。
(2) 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
由于受访人主要是大一学生。
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甚至还有同学觉得忍无可忍。
大一是高考生活着走出火海的第一年,学校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公共课。
有些公选课的重要性没有十分好得体现出来,再加上学校考试门槛比较低。
自然没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听课。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老师的课堂授课以及教育体系方面相结合。
而在专业课上玩手机的人也不占少数,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打基础的重要性。
加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松垮,考试制度宽松,学生更加有理由在专业课上放任自由。
、教师准备。
有一些课程,尤其是全校性公选课,有些老师的备课其实是相对粗糙的。
大概是因为“选修课”这个名号吧。
再加上学生其实是抱着刷学分的态度来上的。
但是也有一些教得很好的公选课,老师上课不点名考试十分容易,但是学生的出席率也很高。
老师并没有注意学生的能力拓展。
这个方面,希望一些老师予以重视。
、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饱受国人以及外人的指指点点,但是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出台的一些方案,不治标也不治本。
尤其是高考到大学毕业这七八年时间。
(1) 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现状未曾改变,从高考的高压中脱离出来之后,大家面临的是一个比高考环境轻松太多的大学学习环境。
考试难度设置不会太大,学生往往仅需考前临时强记便可轻松过关,对学生的真正素质提升没有好处。
只要学生在校基本无大过便可轻松毕业,取得文凭。
这都使学生失去压力失去鞭策和激发潜能的机会。
(2) 在刚从应试教育中毕业的学生尚未完全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时,就把学生放入一个十分宽松几乎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环境里。
指引和约束学生行为的措施也不足,这样难免让学生不知所措,闲适度日。
(3) 大学没有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精英,需要承担起更多对社会的责任。
这样使得学生没有从一个高的思想境界中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需要珍惜。
而且大学对学生教学要求的宽松化同时也会使得学生在大学中无法获取真才实学,在社会、工作上甚至没有办法和文凭稍低的人竞争。
毕竟人家得到的是真正的技术和谋生的方法,而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现实问题解决中往往也用不上的泛泛理论。
有更高的眼界,才会有更持久的动力。
(4) 很多大学没有为学生营造很好的学术氛围,这样容易使学生分心,迷失。
大学理应是纯粹的学术与思辨的殿堂,虽然我们鼓励我们的理论要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然而,我们暂时也容不下过多的让我们分心的东西,我们需要学校为我们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包括良好地利用课堂、图书馆、讲座、学术实践、高质量的学科竞赛;有固定的早读、自修的场所和时间;在同学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又良性竞争的氛围,而不是让一种得过且过的萎靡思想蔓延。
当好的学术氛围营造出来之后,上课玩手机的普遍现象应该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