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传 读后感

左传 读后感

左传读后感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

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

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

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

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

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

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

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

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

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

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

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

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

文革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

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

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

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

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

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

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

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

当人
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