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樯.橹(qiánɡ)酹.酒(lèi)擂.台(lèi) 羽扇纶.巾(lún)B.蓑.衣(suō) 料峭.(qiào)萧瑟.(sè) 拾.级而上(shè)C.埋.怨(mán) 着.陆(zhuó)挟.持(xié) 洗洗涮涮.(shuā)D.粳.米(ɡěnɡ) 泊.车(bó)星宿.(xiù) 引吭.高歌(hánɡ)答案 B解析A项,羽扇纶(ɡuān)巾;C项,洗洗涮涮(shuàn);D项,粳(jīnɡ)米。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桅杆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D.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轻:不仅有轻便之意,也有“无官一身轻”的感觉答案 B解析B项,“樯橹”本义是桅杆和船桨,在词中借指曹操的水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答案 C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把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答案 B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作者对古人的追怀。
5.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上片前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情感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答案 D解析表现的应是作者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部分词分成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为三段、四段,称为“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B.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词坛名家的词风大体上可归于婉约派。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大都婉丽柔美,含蓄委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 B解析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其他几位可归于婉约派。
二、名句名篇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风景图,这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刻画了英雄周瑜的英姿勃发,从容镇定,其中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4)《定风波》中表现苏轼旷达的气度、宽广的胸襟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三、文本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这首词的上片集中笔墨写景,请摘录其中写景的语句,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江水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这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
“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重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鸣、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9.这首词的下片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仅写周瑜一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己怀。
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无成。
在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二)阅读《定风波》,回答10~13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本词记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途中避雨的生活小事。
其上阕和下阕表现的感受有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阕写途中遇雨处之泰然,下阕语意略转,先说“微冷”,流露出一缕不快之情,随后很快又被旷达的心情所排遣,转而为乐观。
11.“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比喻什么?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喻政治上的风雨。
这一句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而想要归隐的思想。
12.这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同一时期,两首词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写古战场景色和古人气概,借古事抒发个人情怀,衬托自己不得志的内心郁闷;《定风波》写眼前情境,显示出作者开朗的胸襟和旷达的性格。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徐”字绘出从容不迫的步履,更透出从容恬淡的心态,写形而神蕴其中。
B.“莫听”“何妨”“谁怕”三语一气呵成,自然地推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C.“归去”既指出游归去,又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语意,表明词人摆脱官场的愿望。
D.“也无风雨也无晴”完全是描写词人归去时的情景,行文至此,描绘了出游过程中天气变化的三种情况:雨→晴→阴。
答案 D解析出游过程中天气只有两种变化情况:雨→晴。
四、拓展阅读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两个小题。
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本词上阕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为下阕抒发“不如归去”之意作铺垫。
②对比反衬。
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费力作对比,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聊。
解析本题为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作用类试题。
诗歌开头句的作用一般是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衬托了诗人的某种感情,以景起兴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抒写作铺垫,与下文的内容形成对比或构成反衬。
(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的确流露了词人在政治上的苦闷情绪,“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一种不被知遇的感慨,名利在作者眼里如过眼云烟,建功立业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想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几时归去”表明作者并不想真正的归隐,因为他并不厌弃人生,只想功成身退,从中看到的仍然是他的旷达。
解析要准确地理解、把握词人的情感,就要结合词所描绘的景物的情调和词中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