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侠客刺客与侠客是两个非常神秘而陌生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很难见到。
不过,最好还是不遇见,特别是刺客。
遇见刺客和侠客都不是好事,不过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刺客与侠客特别多。
咱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看过这种影视剧也看过武侠小说,拿武侠小说来讲,最有名的是金庸和古龙。
我印象中金庸的小说中出现的大侠和刺客特别多。
不过这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毕竟是文艺作品,虚构的成份太多,虚构、杜撰、想象、夸张的成分太大,不太可信。
比如说拿金庸的作品来讲,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侠客有一招武功叫乾坤大挪移。
我想了半天没有明白是什么武功,后来我琢磨好像应该是能量守恒定律吧。
还有一种武功叫六脉神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琢磨有可能是激光武器吧。
古龙的小说中有一个大侠善于使飞刀,他的飞刀非常厉害,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怎样出飞刀,但是对手已经被杀掉了。
我怀疑,古龙也没有见过吧。
虽然文学作品中刺客与侠客非常多,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刺客与侠客,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从古到今,在现实生活中刺客、侠客却一直存在。
举几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总统也遇刺了,但是他命大没有被杀掉;2007年巴基斯坦的女政治家贝·布托被杀掉了。
这是刺客。
侠客也有,而且到今天也有。
比如说06年去世的歌手丛飞,他曾经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他用自己唱歌的钱资助贫困生,但是他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差,我认为这是大侠。
还有天津有一个叫白芳礼的老先生,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用登三轮的钱资助贫困生上学。
我认为白芳礼先生也是个大侠。
去年汶川大地震出现了一个叫陈光标的,他自己出钱出物,到灾区救灾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我认为他也是个侠客。
但是像陈光标这种人,咱们现在不把他叫作大侠,叫作“志愿者”。
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不过他们这些人与传统的武侠和传统的侠客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没有武功了,没有武艺了,他们只是有侠义。
我们从文艺作品中看到的刺客、侠客不可信,现实生活中又很难遇到,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些人,想了解这些陌生的群体,那怎么办?我认为有一个方法,从可靠的史料中寻找信息。
我认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所写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就属于比较可靠的资料。
而且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门给刺客、侠客立传的人,而且司马迁也是对刺客、侠客的态度比较客观的一个人。
司马迁以后到了东汉,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写了一部《汉书》。
《汉书》也有《游侠传》,但是没有刺客传。
他在《汉书》中虽然写了游侠,但对游侠的态度却与司马迁截然相反,而且他针对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进行了批评。
这是《汉书》。
到了《后汉书》,不仅没有刺客传也没有游侠传,也就说在中国传统正史中,从《后汉书》以后二十多部史书中就已经没有刺客列传了和游侠列传了。
所以说咱们要找刺客与侠客的可靠的资料,最重要的一个是《史记》一个是《汉书》。
其实在其他的史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史料,但比较零散,不像《汉书》和《史记》有专门的传记。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我看过很多相关的学术著作都把刺客和侠客给混淆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
他们是两种人群,而且差别很多。
如果一样的话,《史记》就没必要分别给他们立传了。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刺客跟侠客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讲一下《史记》对刺客和游侠是怎么描绘的。
首先讲刺客。
《史记》一共写了五大刺客,这五大刺客有的名气大,有的名气小,有的名气非常大,大家都听说过,有的名气非常小,几乎是默默无闻。
这五大刺客一个是曹沫,一个是专诸,还有一个豫让,还有一个聂政,最后一个是鼎鼎大名的荆轲。
《史记》中的刺客在写作上和材料选材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这五大刺客都是汉之前的,或者说是秦之前的,没有一个是汉朝的。
其中曹沫、专诸是春秋时人;豫让、聂政、荆轲是战国时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五大刺客按着时间顺序,越靠前的,离人们时间越远的,他传记的篇幅就越小;离人们或者是司马迁时间越近的,他的传记篇幅就越长。
荆轲传记的篇幅甚至是前四位传记的总和,我想这有一个原因,就是离司马迁年代越远,史料的收集越不容易,离司马迁时间越进,史料越丰富。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比如说咱们一般人今天对清朝的了解远远大于对汉朝和唐朝的了解。
为什么?离咱们进。
甚至有些年龄大的人,比如说活了90多岁的人,他们出生的时候还是清朝,清朝灭亡在1911年。
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活历史,史料太多了。
如此往前推,普通人对明朝的了解又不如清朝,对唐朝的了解又不如明朝。
越靠前越不了解,到了春秋战国,干脆传说大于事实。
我认为之所以《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两个特点,跟时代先后有关系。
我介绍一下这几个刺客,先说曹沫。
他是鲁庄公时人,鲁庄公是鲁国的国君。
作为刺客的曹沫干了一个什么事?其实严格来讲,他没有刺杀谁,他只是劫持了谁。
他劫持了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齐桓公。
这件事情发生在鲁庄公13年,即公元前681年,离现在已经2000多年。
关于曹沫这个人,史书中还有一点争议。
有的地方把他写作“曹沬”,有的地方则是“曹刿”,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曹刿论战》,就是那个曹刿。
如果是“曹沬”的话,这可能是传写失误,可能是抄错了;如果是“曹刿”的话,就有点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他非常能打仗,但是《史记》中的“曹沫”在打仗方面很差劲。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曹沫这个人做鲁国的大将,与齐国打仗,打三次败三次。
这跟《曹刿论战》中的曹刿相差太远了。
所以我更倾向于曹沫跟曹刿不是一个人。
他的主要事迹恰恰源于他带领鲁国军队与齐国打仗战败了,战败之后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与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会盟。
在这个会盟的宴会上,曹沫突然跳出来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他跟齐桓公说,你得把我在战争中输给齐国的土地还给鲁国,齐桓公没办法,只有答应了。
就说可以。
齐桓公答应把土地还给鲁国之后,曹沫就把齐桓公给放了。
这一点,曹沫跟现在的刺客不一样。
刺客就是刺杀人的,而他却把齐桓公放了。
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目的以后就放了他了。
后来齐桓公回到齐国以后就想反悔,当时齐桓公的大臣管仲说,你这么大人物,答应了的话,不能反悔。
所以到后来齐国真把从战争中得到的土地又还给了鲁国。
这是第一个曹沫,他不算刺客,顶多算一个劫持者。
只不过劫持的人质太有名了,是齐桓公。
曹沫虽然打仗不行,但他通过他自己的手段把在他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夺回来了。
他虽然不是一个合格战将,但在司马迁看来他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刺客。
第二个刺客专诸,专诸刺王僚发生在公元前515年。
专诸是吴国人。
他刺杀了吴国公子光的政敌吴王僚。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公子光和吴王僚的关系。
吴国当时有一个国王叫寿梦,他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诸樊,老二叫余祭,老三叫夷眜,老四叫季札。
其中老国王最喜欢的是老四季扎。
他就想把王位传给季扎,不过季扎是老四,传王位应该传老大啊,他就想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最后把王位传给季札。
什么意思?他先把王位传给老大,诸樊之后传给余祭,余祭之后传给夷眜,夷眜之后再传给季扎。
按说这个方法挺好,而且在夷眜之前确实是按照老国王的安排这样做的。
即吴国国王是老大诸樊死了以后余祭做,余祭死了以后夷眜做,可以到了夷眜去世以后出问题了。
夷眜去世之后按道理讲应该传给季扎,可季扎这个人不想做国王,他就跑了。
这个风格可太高了,今天很多人巴不得想去做个什么官呢,人家季扎国王都不做。
其实季扎跑了给吴国人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国王怎么办?他们就推举了夷眜的儿子僚做了国王。
那么僚做了国王之后又出了问题。
那个老大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干了。
他说,既然三叔不做国王,按道理讲应该传给老大的儿子我啊,心里就有了这个想法,他就想通过暗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找到了专诸。
公元前五一五年,吴国攻打楚,吴王僚把他的精锐部队与亲信都派出去了,现在的情况是吴王僚势力比较空虚,公子光认为机会到了。
他就设宴,宴请王僚。
事先在他宴请的家里埋伏了武士,在吃饭的时候让专诸装扮成一个上菜的伙计,把刺杀的武器一个匕首――有的地方说是鱼肠剑,是非常锋利的武器,不过不太可信――放在一条烤鱼的肚子里,到了王僚跟前,专诸就把匕首从鱼肚子里抽出来,一刀把王僚刺死了。
其实王僚在去公子光家里的时候防备非常严密,从他的王宫到公子光的家里防备非常严密,《史记》记载说,沿途都站满了武士,而且手持长鈚,就是刀剑。
专诸在这个情况下把王僚刺死了。
确实很厉害。
不过专诸死的也很惨,他被王僚的卫士剁成了肉酱。
王僚死后,公子光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阖闾。
这个专诸是谁推荐给公子光的?是伍子胥。
下一个刺客豫让,豫让刺赵襄子。
这个事情《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年份,我推算了一下,应该是公元前443年左右。
豫让是晋国人。
我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春秋末年晋国的国力已经非常衰微了,当时的晋国有六个大臣非常有势力,他们是范、中行、智、韩、赵、魏,这是六个非常有势力的大臣,叫六卿,但是这些人并不和。
在公元前493年的时候,韩、赵、魏联合智把范和中行给灭掉了,驱逐出境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又联合起来把智给灭了。
也就是晋国到那会儿就剩下了三家韩、赵、魏。
这个豫让一开始投奔的是范和中行,但这两个人没有没有重用他,后来他又投奔了那个智伯。
智伯很看重他。
智伯被韩、赵、魏灭了以后,因为赵襄子和智伯关系很紧张,矛盾最大。
所以赵襄子把智伯杀了之后,他把智伯的脑袋做成了一个喝酒的酒壶。
而豫让因为受到了智伯的知遇,他就决定为他报仇,刺杀赵襄子,但两次刺杀都没有成功。
第一次他装扮成一个服苦役的犯人,到赵襄子家为赵襄子修厕所。
赵襄子非常警觉,他上厕所,发现豫让这个人有问题,就马上把这个人抓起来了。
赵襄子这个人心胸非常开阔,他没有处罚豫让,而是把他放走了。
第二次豫让更厉害,他把自己全身涂油漆,涂成了大疮。
而且把自己弄哑了。
弄哑了之后连他妻子都不认识他,他朋友还能认识他。
装扮以后,他隐藏在赵襄子经过的一个桥下,但赵襄子这个人确实很厉害,他又发现了豫让,又把豫让抓起来了。
这一次赵襄子说,我不能再放你了。
我一定要杀了你。
豫让说我求一件事,我虽然不能杀了你,你能不能把你衣服脱下来让我刺几下。
赵襄子就把自己衣服脱了下来,让豫让刺了三下,刺完之后豫让就自杀了。
这就是豫让,他的刺杀行为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心愿达到了,什么心愿?报答智伯对他的知遇之恩。
再看下一个聂政刺侠累。
聂政的事迹发生在公元前397年。
聂政是魏国轵邑人。
他在刺杀侠累之前就已经杀过人了。
可见这个人经常杀人。
他杀完人之后就跟他的母亲跟姐姐隐居在齐国,当屠夫。
这跟刺客倒是有联系,人杀完了就杀猪。
他为什么要刺杀侠累?当时侠累是韩国的丞相,当时韩国有一个人叫严仲子,他们之间有仇。
这个严仲子想通过把侠累刺杀掉来解决矛盾。
他就找刺客,最后找到了聂政。
他对聂政的母亲和聂政非常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