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1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1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民众而士厉厉: 振奋B. 委肉当饿虎之蹊委: 委托C.其意不厌厌: 满足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 残酷2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秦王环柱而走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④使工以药淬之⑤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⑥举筑朴秦皇帝,不中⑦祸必不振矣⑧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A. ①②⑤⑦B.②③⑤⑧C.⑤⑥⑦⑧D.②③⑤⑥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进兵北略地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为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⑩太子丹患之A. 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B. 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C. 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D. 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⑩4 •下列各句中加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 愿大王少假借之C.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D. 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A七'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②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①则不可,因而刺杀之C.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①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D. ②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举:全、整个C. 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恐惧不敢自陈A c■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① 终已不顾 ② 荆轲顾笑舞阳 ① 秦王惊,自引而起C. <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D. *② 轲自知事不就&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④遂拔以击荆 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A .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 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弓|见荆轲。

C. 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 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题。

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 智伯伐赵襄子,B .愿举国为内臣函:信件、信函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女为悦己者容容: 打扮B. 则虽死不恨恨: 仇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 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 曾经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其友为泣曰不足为外人道也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D.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曾先后臣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治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 结果被襄子识破。

C.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 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 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 深赞叹他的忠义。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B.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参考答案:1. 答案B解析委:放置。

2. 答案D解析②“振”同“震”,③“捥”同“腕”,⑤“腐”同“拊”,⑥“朴”同“扑”。

3. 答案A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 名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4. 答案C解析A项“穷困”,古义,外境艰难;今义,贫穷。

B D两项见“积累运用”第4题。

5. 答案B解析A项①表原因,②表目的手段;B项均为副词,果真;C项①趁机,②经、由;D项①助词,②代词。

6. 答案C解析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7. 答案B解析B项“顾”,都是“回头”。

A项“陈”,①为“陈说”;②为“陈列”。

C项“引”,①为“伸,挣”;②为“拿,举”。

D项“就”,①为“靠近,登上”;②为“成功”。

8. 答案D解析①写离别之悲,②侧面衬托荆轲勇敢,④写秦王。

9. 答案B解析秦臣蒙嘉贪财,而非同情燕王,赞赏荆轲。

10. (1)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

(2) 译文: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尽头,匕首出现了。

11. 答案B解析恨:遗憾。

12. 答案B解析B项“以”,前者为介词,“凭着”;后者为连词,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A项都是介词,“对”“向”。

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原来是”。

D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13. 答案D解析①不能表现其“忠义”;⑤是赵襄子的话,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

14. 答案C解析朋友是劝说豫让假意投靠赵襄子,寻找机会报仇。

15. (1)译文: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2)译文: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

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

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

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

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刷上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

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唉!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