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一1. 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
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由“要在中央”、“(君主)独制四海之内”可知,韩非子主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A 项禅让制是依据能力和品德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不符合君主专制的要求。
B项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C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 假如唐朝政府要在长安城外开挖一条工程浩大的护城河,中央三省六部实施该工程的运作机制是。
A. 中书——门下——尚书——工部B. 尚书——中书——门下——户部C. 中书——门下——尚书——吏部D. 门下——尚书——中书——工部【答案】A【解析】三省六部制的分工职能与运作机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执行、六部具体实施,工程兴修由工部实施,故A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不是排在第一位,故B错误;吏部不负责工程兴修,故C错误;中书省应该在门下省、尚书省之前,故D错误。
故选A。
3. 下图中的十二块铜牌陈列于罗马广场,详细列出了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此举的历史意义在。
A. 应广大平民要求设立B. 保障了平民利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C. 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成为罗马法发展的里程碑D. 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答案】C【解析】材料所示为《十二铜表法》,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产生,成为罗马法发展的里程碑。
罗马法的成熟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
4.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是通过。
A. 1688年“光荣革命”B. 1689年《权利法案》C. 1832年议会改革D. 19世纪中期的宪章运动【答案】C【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期英国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没有形成工业资产阶级,故A 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无关,故B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1832年议会改革实现这一要求,故C正确;19世纪中期的宪章运动是工人阶级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5. 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
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
A. 国家领土变化B. 国家性质变化C. 思想文化变化D. 国际地位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图片分别反映了清王朝的龙旗、中华民国五色旗、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旗、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这反映了中国由封建王朝转变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了国家性质变化,故B正确;国家领土变化不属于本质变化,故A错误;思想文化变化也不是材料最能体现的变化,故C错误;国际地位变化与国旗变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故选B。
6. 九十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A. 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B.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开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 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D.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九十年前”是1919年。
依据“偌大一省权利”“加入协年约国作战”等信息可知,此外交官愤慨的事件应该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故选C项。
A是1840年,B是1901年,D是1931年,都不符合题干的条件。
7.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为此,新中国政府。
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故选B。
8.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A. 风俗习惯B. 宗教信仰C. 社会制度D. 不同目标【答案】C【解析】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故C项正确;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符合“存异”内容,故A和B项错误;不同的目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9. 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其中“我们确实很自豪”是指A.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B. 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C. 促进了德国的统一D.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从材料“十月革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人类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故D项正确;A项是二月革命后的状况,排除;B 项是指《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不结盟运动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政治力量。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适应了A. 反对美苏争霸的需要B. 终结两极格局的需要C. 制止美苏“冷战”的需要D. 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形成【答案】A【解析】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其宗旨是反对美苏争霸,争取建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故A正确;两极格局的终结在1991年,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组织,没有足够力量制止美苏“冷战”,故C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形成,故D错误。
故选A。
11. “丝绸之路”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是一条“玉石之路”,也是一条“佛教之路”,更是一条中西方的友谊之路,是沟通欧亚文明的重要桥梁。
它开通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于汉朝,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唐朝。
所以答案选A。
12.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古代明朝以前一直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正确;唐朝和宋代不符合时间,故A和B项错误;D晚于明朝,排除。
13. 该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加速中国融人世界市场的进程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的时间发生在19世纪40-90年代,这时应该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情况,也体现了清政府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①②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清政府对外商的态度和政策,因为只是洋行设立的情况,故排除③;通商口岸的设置有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④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14.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 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同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一战的影响等因素有关,C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
A项从时间上看不符,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D项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时间上不符。
排除ABD项。
15.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A. 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 “大跃进”运动提高了农业和轻工业产值C. 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二五”计划后期我国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答案】D【解析】“二五”计划是从1958—1962年,表格显示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说明“二五”计划后期我国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故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风严重,不会提高农业和轻工业产值,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
16.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某种作物“盖亦从他方得种”。
这种原产美洲且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作物是下图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原产美洲且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作物是玉米,故①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水稻、小麦和粟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排除②③④,故B、C和D错误。
17. 有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时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或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这场战争指的是A. 美国独立战争B. 美国南北战争C. 美国罗斯福新政D. 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实际上指的是经济改革,材料“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指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所以答案选C。
18. 列宁说:“我们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度……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俄共(布)推行的经济政策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才是本题的题眼,“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所以选B 。
另外,CD是斯大林的不是列宁的,当然不可以选。
19.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A. 政治领域B. 军事领域C. 经济领域D. 文化领域【答案】B【解析】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57年签定《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的签定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正式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