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的课程权力——“校本课程开发” 国际背景
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的学校,受制于于本国、本 地区的教育行政体制,拥有不同程度的课程权力。 在英国,根据1944年教育法,有关课程的开设、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教材选择都由校长 与教师决定。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通过设立开设全 国课程等条款,削弱学校的课程权力,但由于担心过 分统一破坏多样化原则,仍然为学校保留了相当大的 自主性。尽管如此,这次改革仍遇到了学校的抵制, 甚至引起“罢教罢考”风潮,迫使政府减少对有限的 课程统一性的要求。英国学校明显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不仅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差别,即使在同一所学校 不同能力的学生也学习不同的课程,学校性质、规模、 教师的专业结构都会对课程设置产生影响。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 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 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学校在执 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 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 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 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是以课程权力的下为 前提
在国家课程的概念框架内,课程权力是集中于 国家的,即中央政府拥有课程决策权。在开发课程时, 由政府召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课程研制工作,研制出 的课程作为一种产品推向学校,由学校教师实施课程。 这样,国家课程剥夺了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责任和权 力,学校教师也只能作为既定课程产品的“消费者” 而被排除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只有在课程权力不再 集中在中央、而是下放到学校后,校本课程才有发展 的空间。
(二)校本课程的实质
最早的菲吕马克(1973):“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 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 学生,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 校活动”。 麦克米伦(1973)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 课程发展工作。该课程发展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 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斯基尔贝克(M.Skilbek, 1976):“校本课程开发, 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 施与评价”。 马什等人(Marsh et al., 1990) :“校本课程开发 是一种强调‘参与’、‘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发展口号, 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 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巧”。
美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以及在教育
实践中都认为教育是州政府的责任。各州 普遍制定课程标准,一些州制定最低标准, 另一些制定了推荐标准,甚至有22个州控 制着课本的选择权。州设立学区,管理那 些为特定社区服务的学校。在一个大的学 区(5万名或更多的学生),专门设有课程 部,负责开发课程材料和指南,教师和校 长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课程研制集中了 起来,学校通常是例行公事。然而,在小 的学区,许多教师和校长把课程研制看作 是日常事务。
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产生的缘起、实质和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 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 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 A.M. ) 和麦克米伦(McMullen,I. )对校本课程开 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权力转 移的角度提出并界定了校本课程,认为校 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主开发,促使学校、 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力责任再分 配的民主化课程。
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 府颁布指令性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但 早在20世纪初,就赋予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用书的权力。 关于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用书,如果被理解为学校自由 选择这套或那套、这本或那本教科书,其意义相当有 限。它实际上不仅指按照课程标准自由选编教学用书, 更把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学的尺度。即教师就课程标 准所列课题组织教学,而不一定按照这本或那本教科 书的顺序,讲授一本教科书中的知识。依照徐特立于 1919——1923年间在法国所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 使用一本教材,而同时采用多本教材,学生所用课本 可同教师教学用书不一样,把机械的书本知识讲授变 成课题讨论或课题研习。
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1985):“校本课
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 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 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权责。由学校教 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 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 我国学者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 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 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 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 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一)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确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 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 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 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 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 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 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 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 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等人编制、实施和评 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 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 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