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课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pt课件

理传染病之列 2.针对患者“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
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 一经诊断为患者或可疑患者,分级管理
16
• 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患者需隔离治疗 • 乙类患者根据病情在医院、家中隔离;隔
离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已痊愈。
• 对传染源影响不大的(如布鲁氏杆菌病)
可不隔离
• 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患者经临床或实
验室证明已痊愈,才可恢复学习
• 疑似患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
不能拒绝
17
3.针对其他传染源的措施
• 病原体携带者:登记、管理,加强随访 • 接触者:接受检疫;检疫期通常按最后接
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接受留验(即 隔离观察)和医学观察
• 甲类留验应在指定地点,限制活动范围,
实施诊断、检验和治疗
(2)乙类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应在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乙类中的SARS、 脊灰、甲流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15
(3)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有些应向 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城镇一般在发现 后24小时内上报。有些则以监测点名义 按乙类传染病方式报告。
•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法定管
7
四. 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 (一)学校是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
• 2007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起数的80.9%发生在学校(69.4%发生 在乡村学校)
• 传染病流行一直高居榜首 • 原因:无论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易感者三
环节都有一定的必然性
8
1. 传染源
• 群体年龄构成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庞
• 1978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已低于总死亡
数的10%
• 乐观情绪蔓延:疾病防治重点、教科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死 亡率回升,2002年死亡率重回30%以上 四大原因: (1)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全球猖狂蔓 延
1
(2)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腹 泻等广泛存在,健康危害大
• 学校通常不是传染病起源地,却为其传播、
流行、爆发流行创造条件
11
3. 易感者
学生普遍存在以下易感特质:
• 年龄越小,抵抗力越低 • 低年龄小学生会感染一些主要在学龄前发
生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
• 中学生处于发育剧变青春期,身材高大,
貌似成熟,实际上机体特异性免疫力还不 完善
• 中毒性痢疾,主要发生在那些免疫反应性
杂的社会构成体
• 传染源每天从社会各角落进入学校,又从
学校分散到这些角落和每个家庭
• 除患者外,还有数倍甚至数十倍健康携带
者,使传染源数量、强度显著增长
• 一旦发生流行,学校通常是重要集散地
9
2. 传播途径
学校有几个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
• 学生每天上课、活动,生活节奏高度一致,
短时间内易感者密度陡增
建立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总策略是:
• 预防为主,群策群力 • 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 •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 学校卫生工作者应严格履行以下法定政策、
法规和措施
14
1.传染病报告制度
• 法定的传染病监测手段,早期发现、控制
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途径
• 法定传染病39种,分三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的 传染病,一旦发现,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 直报。
• 粪便无害化处理 • 消毒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消除肠道传
染病源
• 加强居室通风、空气消毒,避免通过唾液、
痰、飞沫等途径传播
• 性生活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
器,预防乙肝和艾滋病
• 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重要措施
20
5.严格履行政府宏观防控措施:
•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
他人群聚会活动
过强的个体
12
• 各种不讲卫生习惯、健康危险行为多见 • 中学生因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不听成人
劝阻,常做出冒险行为(如去野外水塘游 泳而感染钩虫)
• 群体内基础免疫水平不一,易因人口迁入
(如流动人口增加)而导致人群易感性上 升
13
(二)学校传染病预防机制和任务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8
• 潜伏期较长(如麻疹)接触者进行预防接

• 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必要时药
物预防(如青霉素预防猩红热,乙胺嘧啶、 氯喹预防疟疾)
• 动物传染源:对经济价值较小的禽、畜类
杀灭
• 危害大的野生动物杀后焚烧、深埋 • 有经济价值且危害不大者,隔离治疗 • 家畜、宠物预防接种和检疫
19
4.消除传播途径
行,往往表现为起病急骤、症状重、病情 复杂多变,易导致死亡和不良后遗症
4
(1)麻疹 (2)水痘 (3)流行性腮腺炎 (4)手足口病 (5)百日咳 (6)白喉
5
7. 中小学生常见急、慢性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2)细菌性痢疾 (3)腮腺炎 (4)病毒性肝炎 (5)结核病
6
8. 肠道蠕虫感染
(1)蛔虫感染 (2)钩虫感染 (3)血吸虫感染 (4)蛲虫感染 (5)绦虫病和囊虫病
(3)一些传染病仅暂时被控制,病原体并没 消灭。在一些相对闭塞经济落后地区仍存 在,在适宜的自然、社会条件(如人口迁 徙)下死灰复燃
• 90年代初期,白喉在东欧地区流行 • 2007年,我国安徽手足口病流行
(4)近年陆续出现的禽流感、非典型 性肺炎(SARS)、甲型HIN1流感等都
2
提示:伴随病毒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出现, 今后各种新传染病还将不断出现,防治工 作任重道远 克服以往弊习:传染病来临,加大投入, 即刻防治措施;一旦控制,防治规划、预 案束之高阁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制定普遍适用的防治策略原则 • 制定有针对性的阻断传播策略 • 建立系统性监测、防治体系至关重要
3
6.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 传染病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病毒性、和细
菌性传染病
• 有些病种(如白喉、百日咳等)已多年未
大规模流行,但其散发和局部流行持续不 断,不排除死灰复燃、重新流行蔓延可能
• 儿童免疫功能低,易感性高;一旦发生流
• 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和其他教
学场所;这些场所易出现空气污浊不流通, 微生物聚集现象
• 学校各种生活设施、设备,宿舍、食堂、
饮用水、洗浴间、厕所、扶梯,短时间内 使用频度、密度极高,病原体传播速度快
10
• 多数传染病流行有季节特征(冬春呼吸道
传染病多发,夏秋肠道传染病为主),和 学校生活制度(如寒暑假、开学、复习考 试等)密切关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