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说课
一、分析学情,读懂教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属于课程标准“数与代数”版块。
主要内容有:在探究活动中归纳概括小数的性质,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一)分析学情: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在四年级下册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小数的性质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高效课堂实施的基础。
与过去的实验教材相比,从3个例题演变成4个例题,将实验教材中的做一做变成了现今的例2。
例1、例2意在指导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①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②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③脱离具体量,借助图示从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从而归纳总结小数的性质。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例1、例2融会贯通,从
数量“0.1米=0.10米=0.100米”,再到数“0.3=0.30”中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例3则是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例4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练习包括第39页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5题。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层次的作用,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归纳概括、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奠定思维基础。
二、教学目标
把握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并会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探索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的科学严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概括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本节课以知识储备为基点,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操作实践为支点,以教师引导为助推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
在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