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复习资料

寄生虫复习资料

寄生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1.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收益,连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收益,称为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收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4.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5.直接型宿主: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6.间接性宿主:有些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后才能感染人体。

7.寄生虫及其类型:1.专性寄生虫2.兼性寄生虫3.体内寄生虫4.体外寄生虫5.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8.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9.宿主及其类型:1.终宿主2.中间宿主3.保虫宿主4.转续宿主
10.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1.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12.保虫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髓动物。

4.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应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 掠夺营养2 机械性损伤3 毒性与免疫损伤
2.机械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咧:布氏姜片吸虫依靠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肠壁上,可造成肠壁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寄生虫的排泄物,分泌物,脱落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
第四章寄虫感染的免疫
1.宿主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可分为消除免疫和非消除免疫。

前者指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次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即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和血吸虫诱导的伴随免疫。

2.免疫逃避:1.解剖位置的隔离 2.表迷抗原的改变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3.表面抗原的改变:1.抗原变异 2.分子模拟与伪装 3.表膜脱落与更新
4.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1.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 2.Treg 细胞的诱导与激活 3.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 4.封闭抗体的产生
5.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有些寄生虫抗原,如尘螨,刺球蚴囊液等刺激某些个体产生IgE,IgE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抗原IgE的Fc受体结合,该抗原对宿主即产生致敏作用。

II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靶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靶细胞表面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导致补体活化或经ADCC损伤靶细胞。

在黑热病和疟疾病人中,虫体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引起
II型超敏反应,出现溶血,这是导致病人贫血的重要原因。

III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

其特点为寄生虫抗原与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等组织,激活补体,产生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IV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变态反应是细胞介导引起的免疫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带虫者:(1)感染后无明显临床表现。

(2)可以通过病
原型检查的方式获知。

(3)他是传染源
2.隐性感染:(1)无明显临床表现。

(2)不能通过病原学
检查获知,但是通过免疫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获知。

(3)他不是传染源。

3.慢性感染:(1)无明显临床症和体征,(2)人体往往伴
有组织损伤和修复。

(3)患者体内既有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也伴有纤维化的过程。

4.多寄生现象: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

注:不同虫种生活在同一宿主体内可能会相互促进或相互
制约,增加或减少它们的致病作用,从而影响临床表现。

5.幼虫移行症: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
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6.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
器官内寄生。

7.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流行感染史调查
(1)病原学检查——从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发育期。

(2)免疫学检查——内皮实验,血清学实验
(3)分子微生物学检查——DNA探针,基因扩增
(4)其他辅助检查——X线,B超,CT等等
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
(3)易感者
2.传播途径:(1)经水传播(2)经食物传播(3)经土壤传播(4)经空气(5)经节肢动物传播(6)经人体直接传播
3.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
(3)社会因素
4.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
5.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在流行区监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流动人口是防止传染源输入和扩散的必要手段。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注意环境于个人卫生,控制或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是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3)保护易感人群: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必要时可预防服药和在皮肤涂抹药物。

6.防止措施:(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综合措施,群
防群治。

(3)加强监测,制止疫情。

第七章医学原虫概论
1.原虫:(1)属于原生动物亚界(2)单细胞真核生物
(3)形态学结构类似于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4)生
理学上具备多细胞动物的一切生理功能。

2.原虫的生长发育:
运动:滋养体,包囊与卵囊
镊食与营养:体表渗透,吞噬作用,包内取食。

3.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2)有性生殖
4.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虫媒传播
5.医学原虫:主要是由包膜(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
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由蛋白质和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构形成细胞,内层由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

),包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包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6.生活史:原虫的生活史一般都含有结构和活力都不同
的几个阶段或期。

兹养体是大多数原虫的活动,镊食和增殖阶段,在寄生原虫中通常是致病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