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永州市东安县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九上·黑龙江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 .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 .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D . 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2. (4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华经典诗文是个广袤、深邃、xuàn________丽多彩的世界。

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tián________淡空远,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恢弘壮阔。

她如甘lín________滋润着荒芜的心田,她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

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陶yě________高尚的情操,诗化多彩的生活。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7分)
3. (6分)(2014·绍兴)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________
②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
③阡陌交通 ________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
⑤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
⑥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
4. (17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 . 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C . 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5. (20分)【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余告之故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相与步于中庭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B . 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 . 欣然起行然终不遇
(3)翻译下列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6. (14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 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 . 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
C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 . 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也就是“”。

(要求用原文回答)
(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

B .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 . 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 . 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四、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
7. (10分)(2014·陕西) 经典诗文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2) ________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________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5)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6)小惠未徧,________。

(《曹判论战》)
(7)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 ________ ,看着你工作。

(泰戈尔《金色花》)
(9) ________ ,是失修的路基。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

(毛泽东《七律•长征》)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8分)
8. (8分)文章来源。

①孔子,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②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

礼运,《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________的著作。

③《礼记》,儒家经典之一,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4分)
2-1、
三、文言文阅读 (共4题;共57分)
3-1、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5-5、
6-1、
6-2、
6-3、
6-4、
四、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7-10、
五、语言表达 (共1题;共8分) 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