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_以“和”为美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_以“和”为美

大 众 文 艺
85
摘要: 近些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生态美学的热潮,多数学者纷纷从中国古典中挖掘生态观,力图为生态美学寻找理论基点与历史渊源。

本文立足生态美学的的哲学基础,围绕中国古典文中的“和”之美展开,重在挖掘以“和”为美的的生态理念,进而阐发其对生态美学构建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中国古典哲学;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思想的产生
生态美学思想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面临生存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立足于自然的现实、社会的现实和学术的现实而产生的,符合当代思想状祝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生态美学将和谐看做是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

生态美学的深刻内涵是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二、中国古典哲学是构建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生态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应是本体存在论,而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破坏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失衡的哲学思想基础。

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的本体存在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存哲学,与今天所说的生态哲学很接近,它深刻地认识到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其主宰者是“天”(自然)。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齐一。

”这种存在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主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

从根本上说,人不可能战胜自然,人只能改变自然界某些局部的结构与外观,却不可能改变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有出路。

因此,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传统,是构建现代生态哲学美学的丰富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典中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
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认识多种多样,如有“以大为美”、“以善为美”、“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以自然之为美”等观念, 大多注重在审美活动中来看待美的本体及主体的美感生成,也就是注重从关系入手来认识美和追求美。

“和”正是各种关系的和谐交融状态,因而被认为是美和美感生成的坚实基础,甚至“和”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美,是一种合规律、合目的的美。

1.中国古典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
中国哲学是重直觉和体悟的生命哲学,内蕴着强烈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体现出一种与宇宙天地的有机结合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审美精神、艺术精神、理想观念、思想学说等等,总是在这样一种宏大的“宇宙天人合一”的背景下来加以思考的。

“天人之和”是中国古代处理人与自然、神灵关系时追求的审美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天与人是二位一体、可以相互感应的。

人事要取得成功,必须求得冥冥之中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因此,人类必须竭力使自身与“天”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是研究构建生态美学所必须考虑的方法论意识。

“天人之和”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构成“人人之和”。

如儒家所讲的“以长统幼”、“以父统子”、“以嫡统庶”、“以男统女”等一系列宗法礼教原则,他们以此来实现孝、悌、忠、仁的和谐家庭关系,进而促成社会的和谐。

孔孟等先秦儒家无不试图说服统治者实行“仁政”,实现所谓的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

按照从“天人之和”到“人人之和”再到“政通人和”这一理路来建立国家,就是一种最原始的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然而在对“和”之美的追求上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尺度,这便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提到的“中和”这一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就是以和谐、稳定、有序、均衡为特征的。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美,就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度。

中国古代人依据“执两用中”的朴素的辨证思维,把“中”看作衡量“和”的唯一尺度。

“中”即适中、合度、适度之义。

它强调的是在矛盾双方中不走极端,取其中。

凡是在矛盾双方中取其
中的,就是适度,就是美。

因此,我们说的以“和”为美,实质上就是以“中和”为美。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亦无不显示出“以和为美”的鲜明倾向,“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因为仁者能和;孔子还以君子之德为美,因为君子“文质彬彬”之揽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董仲舒认为养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饮食以“和羹”为美;音乐则“以大和为至乐”,并以“敦和”为旨归;诗为“天人之合”以具温柔敦厚的“中和”诗教为美,以得“天人合一”的意境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书法以“神气冲和为妙”;绘画崇尚虚实相生,“闲和严静”;服饰相体裁衣,“贵与貌相宜”、“与人相称”。

2.中国古典以“和”为美的审美情感
中国古人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敬上,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上。

“自然”尽管是我国古人崇拜的对象,但并非某种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令他们恐惧的超验的存在,而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审美对象。

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所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表征的都是这样一种将自然视为审美对象、欣赏对象的深层而普遍的审美意识。

在我国古代特殊的天人关系中古人们萌生了强烈的“尚和”意识,对天地自然之和的殷切期冀自然地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使天地自然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

四、以“和”为美的理念对于构建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生命本质的统一性,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的一体性的整体主义直觉意识基础上的。

而以“和”为美,美出于“和”的中国美学理念,在当代全球出现生态危机情境下构建生态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和”的思想是中国人的现实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的汇集,并且在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成,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的中国人的特有的思想境界。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其次,生态美学成为世纪之交国内外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

当西方学者面对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重重弊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特有的生态理念。

美国学者卡普拉就认为,老庄的阴阳学说就是“一种广义上的生态观”。

正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深入发掘并重新整理我们传统的文化思想,对于生态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和”为美的生态理念可以统摄当下整个生态美学发展理路。

从远古先民眼中的天地合和,“神人以和”‘”,到后来的味和、乐和乃至政和、人和。

“和”的精神可谓无处不在。

因此,吸收中国古典生态哲学,把生态美学建基在天、地、人和合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改善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境遇,这就为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于培育生态观念,改善人类生存状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2] 朱立元.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01期作者简介
李海梅,河北大学08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的生态美学观
——以“和”为美
李海梅 (河北大学 071000)
文艺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