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PPT课件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中心作家”:新中 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 而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 现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 速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 传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 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 经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 尺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 十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 : 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文化性格的新特征
• 1.就作家的出身、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的区域性 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中原的转移, 文学出现了从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 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 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变化。
• 2.“中心作家”大多把文学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 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品表现出明确的目标感 和乐观精神。
《红楼梦》研究建筑在弄清作者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发展的科学基
——
础上,结论说是写作者曹雪芹的家史,后来人称其后的研究就叫
“新红学”。 (←)
☆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 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 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情是两 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 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战线, 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 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被人称为爱国主义影片而实 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后,至今 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引出教训, 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 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⑷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 践状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 文艺观点,反驳了林默涵、何其芳等人对他的批评。
二、胡风的文艺思想
• 1、创作上的主客观关系——“主观战斗精神”
• 2、关于现实主义——“精神奴役底创伤”
• 3、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世界文艺底 支流”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以市民为盟
主的中国人民大众底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正是市
民社会突起以后的、累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
艺传统底一个新拓支流”。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态
度一直在坚持着五四的文学传统。
• 4、关于民族形式的问题
• 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 生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 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 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 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
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 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
• 1.规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 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
• 2.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大众化、 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 新形式。
• 3.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 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 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战争的需 要。
• 4、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 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 义文艺事业的发展。
派 这100多年间,称为“旧红学”。“旧红学”中以两派影响最大:一为
评点派,一为索隐派。其共同特点是在《红楼梦》中找出微言大义,广
——
征博引地要探索出小说描写的所隐之事、所隐的人,寻找其与历史上的
真事、历史上的真人相通之处。 (←)
★
新
红
学
派•
1921 年, 胡 适 发 表 了“ 红 楼 梦 考 证 ” , 把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
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把抓好作品的创
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的新任务;
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整个创作和批判
的最高原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
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反对公式化、概
念化的创作倾向。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第一次苏
• a.《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行为; •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武训办学的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
污蔑了中国历史、污蔑了中华民族。(←)
• 一、红学派——“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旧红学派(→) 和新红学派(→)之分。
联作家代表大会提出。它要求艺术家在现实的
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
而且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应与社会
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
结合起来。
三、建国初27年对外国文学遗产的
接受
• 1.在50年代,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的地
位。
• 1952年周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 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指出:“摆在中国人 民,特别是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积极 地使苏联文学、艺术、电影更广泛地普及到中 国人民中去,而文艺工作者则应当更努力地学 习苏联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深 刻地去研究作为他们创作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
• 四、讨论的影响
•
a.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
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话语的压力;
•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
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
•
c. 产生了“电影指导委员会”,开始予以行政方式干涉创(作←。)
△社论的要点有——
•
唯心论的批判;
• 三、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 一、武训其人
•
武训,清末民初一个热心于教育的人。出身贫寒,靠忍辱负重的
“苦操奇行”行乞兴学。教育家陶行知曾以其“为穷孩子办义学”的事
来推动平民教育。
• 二、电影《武训传》的开拍和放映
•
1948年开拍,11月中断,编导孙瑜。1950年再次开拍,同年12
月由昆仑影片公司摄影制完成,在全国公映。
• 三、讨论的缘起
•
1951年3月《文艺报》出现了质疑的文章,认为武训精神是不可
取的,因为武训采取的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历史观是错误的。
由此展开了对《武训传》的论争。
•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
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的要点(→)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
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
应当对他们投降。
(←)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
•
根据现实主义的原则来评价俞平伯对《红
楼梦》的研究,认为俞平伯违背了这个原则,从
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
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
•
李希凡、蓝翎的观点(→)
•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
角度出发,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内容链接)。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
★
旧
红
•
学 自清代乾隆年间《红楼梦》产生以来到1919年“五四”以前
↓
古 装 《 红 楼 梦 》 剧 照
↑手绘《红楼梦》之黛玉 ←越剧《红楼梦》剧照
三、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主要观点
•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求证派,但他与胡适的不同在于,他不
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不能“一人一事”去附会。
•
俞平伯的主要观点有——
•
①《红》是作者感叹身世之作,是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
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强
调了对“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斗争,学术问题被掩没到政治斗争中;
•
③促进了十七年文学中的敌我对立的
“战争思维”的形成 。(↓)
( ↑ )1949年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与巴金、马思聪)
(↑) 1980年在北京
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的缘起(1955年)
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郭沫若作了《为
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总结了国统区文艺运动,作了《在反
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
告,
• 周扬总结了解放区文艺运动,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 告。大会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 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 兵服务的总方向。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 阶段。
• 2.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是有一定范围的。
•
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
动者的同情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
会黑暗的揭发程度,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
是对待外国文学经常使用的标准。20世纪西
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反动的或
腐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他们的作
品几乎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
•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 “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
艺
• 座谈会,毛泽东作了总结讲话。
• 一、《讲话》的主要内容:
• 1.中心问题:为群众、如何为群 众
• 为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 务。
• 如何服务: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普 及与提高;歌颂和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