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产生不
良行为的内在因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和改善,具体措施和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学生,这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
外部病因,掌握发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开具药方,
依据综合病因按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综合纠正方案,找到凡是与病情相关的
原因,都要考虑有效的纠正措施,才有可能治病救人。
比如在我现在所任的班
级里就有几个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才有可能慢慢改掉。
因为上允的天气非常炎热,所以有几位同学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把鞋子拖掉放
在一边,而光着脚丫继续上课;还有的同学习惯把整个身子趴在课桌上读书或
写子。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到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
言行举止,做到及早发现,技术纠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行
为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里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
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
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
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
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为此,应着重进行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教师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
爱护学生;第二,班级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学生体察到
教师的善心和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
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三、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火花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
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
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
例如,在今年我所任的二(3)班里,一个曾在一年级刚入学时有过爱拿别人东西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笑,,他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一次有个
同学的字典一下子找不到确实不是他拿的。
当我看到这种情形时,没有立即下
断语,而是告诉丢字典的同学放学回家后再好好找找。
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
教师门口,那位丢字典的同学低着头,轻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字典在家里找
到了。
我听后终于松了口气,我问过原因,原来是我刚教会学生怎样查字典,
这位同学平时很爱主动学习,所以前一天放学回家吃好饭后,又立即拿出字典
来练习,之后又忘了放进书包里,才会出现上面所发生的事件。
我为了让这位
丢字典的同学吸取教训,也为了帮助受到同学怀疑的那位同学树立信心,我建
议丢字典的同学鼓起勇气向全班同学说明事情的缘由,而后再向被冤枉的同学
真诚的说声对不起,看到这种情形,我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为他们鼓起掌来,
教师里顿时奔发出一种充满温馨的和谐气氛。
我和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的笑容。
从这次案例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
善于抓住,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纠正不良行为的有利时机。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
榜样
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
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
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
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
是模仿。
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
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
守纪律方面,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
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
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
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
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为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
而不断地做,
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
情都不会成功。
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去呵护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