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

大陆漂移学说: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板块边界类型根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及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边界三种基本类型离散型边界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汇聚型边界是现代火山与地震强烈活动的地带转换边界截断大洋中脊的断层是由于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层,被称为转换断层。

其特点一:大洋中脊轴部两侧随着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大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二: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大洋中脊轴部之间的段落上。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1. 历史-构造分析法2. 将今论古法3. 构造类比法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1.地球物理依据:主要是地震2.宇宙地质依据:例如陨石3.地质学依据:喷出岩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它们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纵横波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

横波(S):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软流圈: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地壳(A):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地幔:是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

低速高导层:中地壳的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常成为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在地表断裂构造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和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常发育中地壳低速高导层。

地球动力学5大系统重力系统、膨胀-收缩与脉动系统、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星际作用收缩说•主要动力: 受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影响:地球早期(炽热气体)——从内向外逐步冷却(熔融状态)——进一步冷却(形成铁质核及硅质幔)——幔部冷却向外凝固、传导冷却——上部地壳为保持平衡而褶皱形成山脉•由于大陆和大洋收缩量差异,任何造山效应都是在大陆大洋交接部位表现最为突出•收缩说存在问题:固定论、认为全球应力场都相同、无大规模水平运动膨胀说•基本动力因素:地球不断在膨胀•基本原理:假定地球由若干圈层组成;顶层——地壳,下部为膨胀层,造山作用发源于膨胀层,所产生的应力使得地壳屈服——解释岛弧和海沟形成及造山要素之间联系•地球膨胀的动力学机制:• 1)热效应• 2)气球内部物质化学变化或相变• 3)万有引力常数减小膨胀说存在问题:地球膨胀能量——地球内部无法满足万有引力系数减小——获得的能量也不足膨胀动力学机制无法解决!——不可能有大的膨胀兰康提出深地幔对流说机制:地幔高温的热物质,由于地幔内部存在密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固态物质也可以发生流动。

传送带模式•机制:板块的运动取决于深部地幔的对流环;板块被冷的、重的、向下运动的地幔所带动而产生俯冲作用;在热的、向上运动的地幔影响下造成洋底板块扩张;上部地幔的水平运动带动了板块的水平运移。

传送带模式的弱点:岩石圈板块每年运移几到十几厘米;运动速度很小的地幔不能带动速度较快的板块移动。

热点:是热地幔向上运动、局部熔融在地表的表现地幔柱:是指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四散外流,激起软流圈的水平运动,从而可将地幔柱当作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洋岛玄武岩:洋岛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可较好反映地幔柱化学成分。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早期也称陆台。

地槽:地壳上的槽形坳陷。

北美、欧洲学派对立欧洲学派位置——大陆之间沉积岩——深海沉积蛇绿岩在大洋基底沉积速率≠沉降速率现代地槽实例:印尼群岛北美学派位置——大陆边缘沉积岩层——浅海相蛇绿岩为造山期侵入岩沉积速率=沉降速率现代地槽实例:墨西哥湾的海岸平原地槽地台的特征地槽区的特征1.巨厚的沉积建造2.强烈的构造变动3.频繁的岩浆活动4.显著的变质作用5.丰富的矿产资源地台区的特征1.厚度小的沉积建造2.不强烈的构造变动3.较微弱的岩浆活动4.不显著的变质作用5.较丰富的沉积矿产复理石建造:由海相砂质与泥质岩相间形成,常为巨厚层,可达百米—千米,而单个韵律层很小,以厘米计。

地槽说认为复理石建造是地槽回返初期阶段的产物。

硬砂岩建造:硬砂岩是海相的,代表造山带的产物,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通常没有硬砂岩。

蛇绿岩套:在优地槽型地向斜中,由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

蛇绿岩的出现作为古板块缝合线位置的标志。

磨拉石建造:它是地槽发展后期阶段的产物,由于地槽的褶皱隆起,使山脉受到剧烈剥蚀,因而在山前和山间的坳陷中形成了快速堆积。

槽台学说缺陷①对海洋构造无能为力;大陆地壳分区的经典理论②将地壳划分为地槽、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不足以概括全球地壳的构造类型;③用槽台转化模式解释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不能解释各地质时期动力环境的多样性;④在分析地壳运动时,多数学者只注重垂直运动而忽视了水平运动,学术思想体系基本属于海陆固定论;⑤各级构造名称繁杂,使地槽的概念陷于混乱。

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①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②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③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④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裂谷的类型大陆裂谷:东非;陆间裂谷:红海;大洋裂谷:大西洋A型俯冲“陆-陆”碰撞(A型俯冲)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聚敛运动,密度基本相同的两个大陆板块在聚敛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

碰撞造山的表现往往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这种俯冲作用成为A型俯冲。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聚敛运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两种大陆边缘①主动大陆边缘也称活动边缘、太平洋型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貌特征是发育有弧沟系主动大陆边缘类型西太平洋型:发育弧、盆、沟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安第斯型: 无弧盆沟体系,大陆边缘山脉直接与海沟相邻的主动大陆边缘②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

其地貌由陆架,陆坡和陆基(陆隆)单元所组成。

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无俯冲作用的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为一体。

威尔逊旋回幼年期 (例:东非裂谷)青年期(例:红海和亚丁湾)成熟期(例:大西洋)衰退期(例:太平洋)衰亡期(例:地中海)残留疤痕(缝合线)期(例:喜马拉雅山)板块构造学说遇到的主要问题1.大陆软流圈不具全球性问题2.非威尔逊旋回演化问题3.大陆垂向增生和消减问题4.大陆结构的多层性及耦合与非耦合性问题5.大陆构造变形力源的多元、多源性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困惑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或驱动力问题尚未解决对于地幔对流的具体动力学过程有分歧:一种认为地幔对流囊括整个地幔;一种认为对流仅局限于上地幔软流圈,下地幔粘性太大,不足以引起对流;还有一种双层对流模式,认为对流分别在上、下地幔两层中进行,因为在650km 深度存在的不连续面可能是物质的分隔界面。

②板块内部地质现象对于解释大陆板块内部为什么会有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出现?大洋板块内部为何出现了火山链?等诸多板块内部发生的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就显得力不从心。

古板块、始板块两种超大陆的形成时期罗迪尼亚超大陆在新元古晚期形成潘基亚大陆在晚古生代末形成板块边界的识别地缝合线----板块构造的最直接证据1、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古洋壳残片2、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

3.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岛弧附近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4.深大断裂:两个板块碰撞接触界线,表现为一个又深又大的断裂带,它切割岩石圈,进入上地幔,长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

如我国的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

5.古大陆边缘的识别: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沟- 弧-盆;陆架、陆坡、陆基6. 岩浆组合分析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的类型具有不同特点:大洋型:拉斑玄武岩组合;•火山岛弧、安第斯山型陆缘带:钙碱性火山岩•稳定板块内部:溢流玄武岩喷发•拉张裂谷盆地:玄武岩和流纹岩共生的双峰模式7. 沉积组合和沉积盆地的有序分布可帮助恢复古板块可以利用陆表、陆棚海—边缘海—岛弧海沉积组合的有规律分布趋势,推测板块俯冲带或地缝合带的可能位置。

大火成岩省大火成岩省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相伴生的侵入岩、被动火山边缘、海底高原、大洋盆地溢流玄武岩以及火山链等,是规模巨大的岩浆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具有极高的喷发速率,覆盖范围也类似。

地幔柱研究意义(1)大陆裂解(2)板块俯冲地幔柱促使俯冲板片的密度减小,从而使俯冲作用难以进行。

(3)地磁效应地幔柱来源物质的喷发可以影响地磁场倒转的速率。

(4)其他地幔柱理论在解释海平面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大灭绝、海底大滑坡等许多地质现象方面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幔柱假说的困惑①幔柱源区问题地幔柱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热界面层,与热界面层间的热扰动有密切关系。

②热源问题热源可能是来自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但是这种衰变热似乎不足以产生地幔柱;目前认为热源最可能来自地核一侧的不均匀加热作用。

③热点和大火成岩省问题有证据表明不是所有大火成岩省都与热点有明显的联系,特别是一些被动边缘。

我国地表地势的高低与地壳厚度呈镜像反映大地构造格架三横: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祁连-大别山、南岭两竖: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贺兰山-龙门山两个三角:柴达木-祁连、松潘-甘孜中国大地构造思想1. 一个分界:即以印支期为界;2. 两条锋线:特提斯域的锋线、太平洋域锋线;3. 三次变革:羌塘与塔里木碰撞、冈底斯与羌塘碰撞、印度与冈底斯碰撞;4. 四条转换断层: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在四条南北向转换断层之间发育成长5. 五幕演化史1)前寒武纪:华北、扬子、印支、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原特提斯洋出现2)古生代:陆核逐渐发展,形成块体,并在古生代末期结合形成古中国大陆3)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中国大陆经受严重挤压、改造4)晚白垩世-中渐新世:板缘聚敛,板内拉张,地壳减薄,陆相断陷盆地出现5)晚渐新世以来:板缘俯冲,板内沉降三大巨型断裂体系古亚洲断裂体系是一个元古代-古生代活动的深断裂体系华夏-滨太平洋断裂体系是一个中新生代强烈活动的、复杂的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大地构造位置中国位于西伯利亚、冈瓦纳和太平洋三个古板块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