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
(1)塔庙窟:分为塔洞、中心柱窟、友堤窟。
中心柱窟是早期流行的形式。
(2)佛殿窟:无中心柱的佛殿窟(3)大像窟: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4)佛坛窟:与塔庙窟类似,窟内设佛坛,佛坛上建佛像(5)涅磐窟:佛到了最高境界的石窟(6)禅窟:禅修的场所,体积空间较小,是早期比较重要的窟形。
(7)精舍窟:是宗教礼拜用窟也是生活用窟。
由禅窟群组成,又称多室禅窟(印度的传统窟形)(8)僧房窟:僧人生活用窟(9)讲堂:大德和高僧给弟子讲佛法的地方,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大。
(10)影窟:是高僧死后,其弟子纪念师傅来供奉高僧或供奉高僧的真容像(11)瘗窟:埋藏高僧大德师傅的洞窟(12)廪窟:仓储场所。
2、试述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分期与分区。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9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分为四个区:1、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一、古龟兹区。
在今库车、拜城一带。
二、古焉耆区。
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格星一带。
开始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
三、古高昌区。
在今吐鲁番附近,早期石窟约开始在5世纪。
古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到13世纪。
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
6世纪出现了千佛。
8世纪以来,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2、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
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
可细分为四区:一、河西区。
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
二、甘宁黄河以东区。
三、陕西区。
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
四、晋豫及其以东区。
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北方窟龛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
第二期即7-8世纪。
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始渐趋衰落。
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3、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
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洞窟。
凿于5-6世纪之际的龛像和大佛,都前接木构殿阁。
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
这时期伯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
自8世纪以后,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
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
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
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始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藏传密教形象。
9世纪造像主要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五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4、西藏地区:该地区石窟多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
在10世纪以后,即藏传佛教所谓的后弘期。
上述四个地区的石窟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
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但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
6世纪中期以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又影响到四川北部。
7-8世纪的隋唐盛世,中原窟龛典型所在——各种净土变和密教形象已南遍四川,西及新疆。
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既盛于中原北方,也流行于江南。
13-14世纪西藏藏传佛教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原北方,还出现在南方,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
3、试述中原北方佛教石窟寺的分期。
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
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
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世音、骑象的普贤等出现较晚。
第二期即7-8世纪,主要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
除释迦造像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图像和观世音像逐渐复杂起来,出现地藏像,密教形象也开始盛行。
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始渐趋衰落,石窟形制摹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类似,佛坛后面凿出了背屏,窟前接建木构堂阁的作法开始流行。
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
佛龛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
对观世音的崇奉更为普遍,许多地点出现了观世音的各种变相。
天王的形象也在这个阶段逐渐逐渐盛行。
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与佛传结合的场面。
出现了布袋和尚。
儒释迦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
13世纪太原龙山开始了全真道教石窟。
16世纪初开始凿的平顺实岩寺石窟出现了水陆道场的连续浮雕,这里有的洞窟内外全部雕出了仿木结构,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4、试述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分期。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310-350年,中心柱窟一般分主室、后室和和中心柱三部分,个别有前室,但大都已崩毁。
中心柱位于后室前部正中。
第二阶段,大约395-465年,洞窟布局略同于第一阶段,有的后室采用了第一阶段那样的大像窟的后室布局;还有主室宽于后室的。
第三阶段,大约545-685年,第二阶段的三种中心柱窟,都继续存在;主室与后室同宽者;主室窄于有涅磐的后室者,主室宽于后室者。
第一、二阶段应是盛期,最盛时期可能在4世纪后期到5世纪这一时期之间,第三阶段渐趋衰落5、试述河西石窟的主要特征。
佛教及其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石窟的样式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涼州的石窟为主导模式,此模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成为西域与中原石窟的媒介。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一、多为塔庙窟、佛殿窟和僧舍窟,设置大像窟的较少。
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顶为覆斗形,前壁产开,中部设廊柱,柱前为横长方形顶呈人字披形,礼拜项部都是券形,个别塔壁前是横券形,这是汉化的形式体现。
二、塔庙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都是上宽下窄,通常在塔柱四面开凿龛,龛形都是尖楣圆拱形。
龛内坐像为禅定像,立佛呈流行的状态。
佛殿内立佛两侧协侍菩萨,左右侧壁画出成排成列的千佛像,在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千佛下部画出供养人行列。
三、造像主要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和倚坐佛装弥,其次有佛装弥勒、思维菩萨和十方佛。
佛和菩萨的面像浑圆,鼻高直,眼睛细长,身体健壮,服饰为袒右或通肩袈裟。
供养菩萨像头束发髻,没有冠饰,面像椭圆,眼较大,双唇厚,身体健壮。
四、伎乐飞天和飞天浑圆,呈V字形,通常画在窟顶或四壁的顶部,与龟兹石窟相似。
此时期壁画流行凹凸画法,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的忍冬和化生。
五、塔庙窟通常呈上下布置或左右毗邻,这是新形石窟组合形式。
6、试述云冈石窟的分期。
第一期:云冈东区西侧16-20窟,北魏和平初年昙曜主持开凿的五个窟,大约在460-470年间;此期特点:一、洞窟椭圆,穹窿顶,前壁上方有明窗,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空间的绝大部分,周围没有统一设计,只19窟雕满塑像。
二、出现三世佛,为了宣传佛教的源远流长。
三、造像前额宽,胫短,宽肩厚胸,体形丰满,佛像穿着通肩或袒右大衣。
菩萨上身斜披落叶,下身长裙胸前有项饰,有臂串,装饰纹样有莲瓣、忍冬纹、联珠纹。
第二期:位于云冈中部和东部,1-3窟、5-13窟和11-20窟,大约在471-494年间;特点:一、窟外壁左右两侧雕双塔,有龟附的大碑,中间有很多楹柱,楹柱上有小型成排成列的千佛。
二、窟平面多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有的窟内凿出中心塔柱及内外道。
窟壁分成上下两层,个别分成上下三层,左右分段,窟顶雕塑平棊,还有在凿出的石窟壁面上雕凿小龛的作法。
三、造像变小,不如上一期的雄伟健壮,但形象题材多样,第一期突起的衣纹被简化成阶梯状的衣纹。
供养人雕凿成行列。
四、壁面分层分段的布置及附右的雕刻增多,佛的服饰换成褒衣博带式大衣,菩萨着斜披落叶式大衣,这是仿造南朝的服饰样式。
五、装饰纹样新出现了陶纹和繁杂的忍冬纹,纹样变化多样。
第三期:主要是中小形窟龛,总共有150个窟龛,大约在494-525年,分布于4、14、15窟11-13外立面20窟以西的崖面等。
特点:一、没有成组的辅饰,以中小形辅饰为多,布局多样,小龛遍布云冈各处。
窟内部规划日易方整,流行塔庙窟、千佛窟、石壁设坛窟和三壁三龛窟。
二、释迦多宝对坐像增多。
中间佛两侧立佛、中间释迦多宝两侧坐佛、右侧交脚左侧坐佛和出口外壁雕出金刚力士像的组像流行。
三、各种形象没有新式样,但造型更加清秀,佛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穿帔帛袈裟。
四、装饰纹样没第二期繁杂,但出现方格平棊,纹饰多样,龛面和龛眉复杂,龛眉雕佛传,流行在龛面上雕忍冬。
龛面雕折叠格,格内坐佛,出口左侧雕碑。
7、试述云冈石窟的汉化。
一、云冈第1期石窟参考了河西、西域和域外的佛教形式,汉化表现:1、佛像鲜鲜卑化:据史料造像有可能是北魏皇帝的容貌,这是佛像本土化的开始。
2、第1期石窟三世佛、释迦、弥勒和千佛都是禅修僧人和禅观的形象。
具有广聚沙门同修定法的目的。
印度、东亚、新疆及甘肃都未发现类似第1期的先例。
3、道武帝以来与西域往来更加密切,有些西域纳入了北魏的版图。
当时的西域佛法极盛,建寺、造像流行,致使造像、绘画技艺传入。
二、第2期:1、出现平棊顶和方形平面,布局立面及分栏分段的构图及出口崖面雕的斗栱都是汉室传统殿堂形式和布局,楼阁的方塔和大碑也是汗式传统建筑。
2、流行释迦多宝对坐说法、维摩文殊对坐论变、下龛弥勒上龛坐佛和下龛释迦多宝上龛弥勒组合,有些是汉帝早期窟龛常见,有些是云冈工匠本期创新,可能是来自当时的南方。
3、汉式殿堂的龛面出现宝帐和流苏及龙、孔雀、佛传图、兽面等饰物都是汉风饰物。
另外,造像日趋清秀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袈裟,更是佛像本身开始汉化的表现。
4、从第2期出现西方因素的情况看,域外格调非常模糊。
这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改革;(2)北魏统治者对佛教义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前期更偏重,不同与早期的民俗,受到东方异学的影响;(3)平城城内及附近广寺院,内部布局日趋紧密;(4)与青齐地区的交往,使许多造像的流行形式都是南朝的特征。
(5)第2期流行双窟作法与北魏皇帝在位又有皇太后临朝的政治环境有关。
三、迁到洛阳的显贵受汉族影响,重视中原饰物,窟龛进一步汉化,所以第3期与第2期不同,主要有:1、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未荒废,北魏两年间维持旧都原址的风貌,佛教活动没有变化。
2、永平之前(508-512年),龙门石窟工程之前不需太多的工匠人员技术,云冈还有大量修造,在西平二年十月发布《停止北京居民南迁诏书》后,云冈石窟开凿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