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写在前面的话,这篇只有580字的美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可讲的地方很多,他让我们学会了在教学中要敢于舍弃。

实录: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

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耍?学生:四个人。

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

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

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老师:“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

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

你体会得很到家。

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

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

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

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

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

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

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

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学生:“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

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

这是什么描写?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

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

有没有商量的余地?学生:没有。

老师:对。

说一不二。

“走大路”。

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

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

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

最喜欢妻子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老师:就不听丈夫的。

你是这个意思吧?(学生点点头)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

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

但是回家就不同了。

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

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

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

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

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

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执教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记录整理:赵秀成师:好,同学们,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05年,在镇江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小桥叫文德桥。

在5月5日大家都吃粽子的这一天赛龙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的人群已经来到了文德桥上,很小的一个小桥。

由于人太多,这个桥啊从中间被压断了,站在桥顶上的人呢就跌落到了水里,那会游泳的就赶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人呢就被淹死了。

这位十岁的少年站在桥的旁边,惊呆了。

他就想:这造桥的人造的这个桥怎么就这么的不坚固!他就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位桥梁专家,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就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门学桥梁专业,后来就成为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

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叫做钱塘江大桥,后来他又主持设计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除此以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他写过《中国桥梁史》。

在我们中学课本里面还有茅以升写的一篇《中国石拱桥》。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学生翻书,教师转身板书课题作者:中国石拱桥茅以升)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本前面有要求大家注音的,有没有注音的,有是吧?带注音的这些字你们注注音,自己小声的读一遍。

(学生注音,教师板书:训练重点 1、语言准确 2、特点突出 3、顺序合理)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看能不能准确的读下来。

这位同学你来读。

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教师纠正,学生读注音)“弧形拱桥洨河陡坡和谐饮涧桥墩”师:请坐,这里面哪一个字比较生疏啊,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是这个洨河的“洨”,你们用手比划着写一写。

它的偏旁是一个什么?生:三点水。

师:三点水,这边是一个?生:交。

师:哎,交,洨,读几声呢?生:二声。

师:好,我们把加点的字词来一起读一遍,一——二!(生捧书齐读)师:好,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课文了,有的把课文读了三四遍,下面我们来明确我们这堂课训练的重点。

第一,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准确的表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准确的语言,我们来训练同学们表达事物、表达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运用准确的语言。

第二呢,说明文一定要突出特点,那么我们看看作者在写中国石拱桥的时候他是怎样突出特点的,从中我们体会一下怎样做才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第三,看看这篇文章它的说明的顺序是怎样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来安排。

在文体上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体啊?生:说明文。

(教师板书:说明文)师:下面呢,请同学们把书合死,老师画一个图。

(教师画桥的简图1)。

同学们看,(指着图)这个桥啊它有一个大拱,还有四个小拱。

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记住这个啊,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

来,这位同学,你来说。

用自己的话随便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说错。

生: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师:好了,请坐。

这个同学她这样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那我可以按照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样来画。

(教师画简图2)。

老师按照你的说法画的,老师画的对不对?生: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啊,你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上面有四个小拱,我不就是在大拱的上面画了四个小拱么?这是你说的呀又不是我说的(教师微笑的看着学生)。

生:我的意思是:这个大拱的上面的两个小拱是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师:好,你请坐。

这个同学纠正一下,说的是在大拱的两旁,而不是上面,是吧?那我再根据你说的来画一下。

(教师画简图3)这是一个大拱,在它的两旁有四个小拱(边说边画)。

你看,在大拱的两旁有四个小拱吧,对不对呀?还是不对,那你再说一说。

生:这一座桥……这两个小拱,一共有四个小拱……(教师纠正:这一座桥一共有四个小拱。

)……不是,这四个小拱分别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每一旁有两个小拱,这两个小拱在这一个大拱的上边……师:你请坐,请坐!(教师爽朗地笑)这个同学呢,她是想表述清楚。

但是呢,说了在上面,老师就按照你说的上面画了,你说了两边老师就按照你的说法画在两边了,但是你总是不满意,这就说明这位同学在表述上不太准确。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茅以升是怎样表述的。

(学生翻书)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噢,这个同学找到了!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还有好多同学没找到,找到的就举手啊,我相信咱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教师环视全班)还有没找到的吗?还有这几个同学还没找到,找到了吗?好!这个同学还没找到,是吗?噢,找到了!找到了!我叫一个同学,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是吗?好,其他同学放下手。

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师:你说作者用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肩!师:好!刚才那个同学你注意了吗?茅以升用的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他不是像你说的在大拱的上边有四个小拱,也不是说在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1]两肩*(加重语气),这个位置点得太准了!桥本来是没有肩的,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桥呢说成像人一样还有肩膀,这个位置关系表述得非常准确。

所以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这个语言呢准确了,读者他就体会得清楚;如果不准确,读者就模模糊糊的,搞不清究竟在哪个地方,你看这语言的准确性重要不重要!我看咱们从这个地方可以总结出一点:他说两肩,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的来说明,我们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