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龙岩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
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注】①类,种类。
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
③篇章之业:指读书经历。
④道:指先王之道。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3)犹.为闭暗犹.______ (4)其为闭暗,甚.矣甚.______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B.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C.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D.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9.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州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7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
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
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愈诗“夕贬潮阳路八千”)。
物生有候,葭动①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②不能冬生一穗。
后③系人主,可强鸡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
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处以南面即生,俾④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⑤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李渔《牡丹》(有删改)【注释】①动:萌发。
②尧: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③后:指武则天④俾:使。
⑤肮脏:读音kǎng zǎng,高亢刚直的样子,意为不屈不厄。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濯.清涟而不妖濯:(2)陶后鲜.有闻鲜:(3)予初不服是.论是: (4)得贬固宜.宜: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B. 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C. 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D. 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
(2分)9.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甲】文中作者“独爱莲”是因为莲花“,。
”【乙】文中作者认为牡丹无愧于“九五之尊”花王的美誉,是因为“”和“”。
10.【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莆田质检(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①幽深,人迹之所不到。
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②,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
县吏一来征租,信宿③尽收而去。
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
凡嚣竞凌害④、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
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
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
③信宿:两三日。
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便要.还家要: (2)乃.不知有汉乃:(3)西山面.之面: (4)偷盗讼狱.狱: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B.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C.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D.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贱贫富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文所展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②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④于天子无北面⑤,所以..尊师也。
(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严:尊敬。
②臣:以……为臣子。
③尸:祭主。
④诏;召见。
⑤北面:按臣子的礼节面朝北拜见君主,表示尊重。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又患.无硕师 ( ) (2)或.遇其叱咄 ( )(3)大学之礼.( ) (4)所以..尊师也 (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B.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C.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D.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分)(1)甲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的求师之难?请简要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州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北雨泽各异。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
而东坡诗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
”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
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
二浙四时皆巨风。
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
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
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