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一)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小儿(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1.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2.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七)青春期: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第二单元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个体差异第二节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的指标1.体重计算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月龄×0.25kg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2.身高:新生儿50cm1岁75cm 2岁85cm2~12岁身长计算公式身长(cm)=年龄×7 + 703.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
在2岁前最有价值。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 (二)骨骼的发育1.囟门前囟:出生时1.5~2cm,1—1.5岁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其岁数加1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三)牙齿的发育2岁内乳牙数为月龄减4~6。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萌出第一磨牙。
(小儿克氏征阳性是正常:3~4个月前;小儿巴氏征阳性在何时为生理现象:2岁之前;小儿出现第一个条件反射是吸吮动作)第三单元儿童保健婴儿期计划免疫重点:计划免疫概念出生:卡介苗,乙肝疫苗1月龄:乙肝疫苗2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3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4月龄: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5月龄:百白破混合制剂6月龄:乙肝疫苗8月龄:麻疹减毒疫苗第四单元儿童营养宏量元素:钙磷镁钠钾氯硫微量元素:碘锌铁初乳中含IgA第五单元小儿血压正常平均值:收缩压(mmHg)=80+(年龄X2),舒张压是收缩压的2/3小儿用药的特点:(5)脱水性质:等渗性:血清钠130—150,丢细胞外液低渗性:血清钠小于130,电解质丢失大于水丢失;外液渐少明显,易休克;细胞水肿高渗性:血清钠大于150,电解质丢失小于水丢失;脱水症不明显;细胞内脱水代酸首选:碳酸氢钠高钾血症呼吸肌一般不受累;低钾血症呼吸肌无力体液疗法:葡萄糖液视为无张力溶液3定3先2补头皮静脉常用血管:额上,眶上,颞浅,枕后,耳后PICC首选贵要静脉PICC注意事项:(7)光照疗法注意事项第六单元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一)足月儿、早产儿和过期产儿1.足月儿:指胎龄≥37周至<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2.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二)足月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肺液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妊娠28周出现羊水内,35周迅速增加。
足月儿生后第1小时内呼吸60~80次/分,1小时后降至40~50次/分。
(2)循环系统:足月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3)消化系统:新生儿易有溢奶。
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天排完。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力低,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早产儿肾小管排酸能力有一定限制,用普通牛奶喂养时,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改用人乳或婴儿配方乳,可使症状改善。
(5)血液系统:新生儿脐血平均血红蛋白值为170g/L。
足月新生儿白细胞计数为(15~20)×109/L,3~10天降为(10~12)×109/L,早产儿较低为(6~8)×109/L;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脊髓末端约在第三四腰椎下缘,故腰椎穿刺应在第四五腰椎间隙进针。
在新生儿期,克氏征、巴氏征均可呈阳性反应。
(7)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产热依靠棕色脂肪,早产儿棕色脂肪少,常出现低体温。
(8)能量和体液代谢:新生儿基础热能消耗为(50kcal/kg),每日共需热量为100~120kcal/g。
(9)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IgG能通过胎盘,但早产儿体内含量低。
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性IgA 缺乏,使新生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假月经;粟粒疹。
(三)早产儿护理措施(8)1.早产儿室条件应与足月儿有所不同,除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该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
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
2.维持体温稳定(1)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4次。
(2)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并根据日龄、体重选择适中的温度。
(3)体重大于2000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给予戴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4)如果要进行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如热水袋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3.合理喂养(1)尽早喂养,最好采取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2)喂乳量根据早产儿的日龄、体重及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3)吸吮能力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养和补充静脉高营养液。
(4)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称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
(5)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
除此之外,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剂等物质。
4.维持有效呼吸(1)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一般主张间断低流量给氧;(2)吸入氧的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经皮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3)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一旦症状改善则立即停用,预防氧疗并发症的发生;(4)对于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必要时静滴氨茶碱或是采取机械正压通气来改善。
5.密切观察病情(1)除用监护仪监测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进食、反射、面色、哭声以及大小便的情况等。
(2)在监测过程中如发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体温不正常;呼吸不规则或呻吟;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惊厥;早期或重度黄值;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小时仍无大小便。
6.预防感染(1)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2)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清洁;(3)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
7、健康教育8、发展性照顾新生儿窒息(一)临床表现1.胎儿缺氧(宫内窒息):早期胎动增多心率快;晚期胎动减少,心率慢,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色或墨绿色2.Apgar评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及对刺激反应等五项指标评分,7分以上是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3.各器官受损表现(1)心血管系统:轻症时有心脏传导及心肌损害;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
(2)呼吸系统:易发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和持续肺动脉高压。
(3)肾脏损害:较多见,出现尿少、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等。
(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5)代谢方面:常见低血糖、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6)胃肠道: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黄疸加重。
(二)治疗ABCDE复苏方案:A:尽量吸尽呼吸道粘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排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
以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三)常见的护理诊断新生儿:1.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内存在黏液、羊水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肌张力低下有关3.体温过低----与新生儿缺氧和周围环境温度低有关4.有感染的危险----与受凉、抢救操作、身抵抗力下降有关5.受伤的危险----与脑缺氧、抢救操作有关(四)胎粪污染羊水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度污染时羊水呈淡绿色,稀薄。
二度污染时,羊水呈绿色,较稠,可污染胎儿皮肤、黏膜及脐带,多为急性胎儿缺氧的表现。
三度污染时,羊水中混有大量黄褐色胎便,质稠厚,量少,是胎儿窘迫明显的表现。
胎膜、胎盘、胎儿皮肤及指甲被染成黄褐色,提示胎儿缺氧已超过6小时,处于危急状态。
母亲:1、功能障碍性悲伤:与预感的或现实的失去孩子及孩子可能留有后遗症有关2、恐惧:与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有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脑损伤程度有关1.轻度与重度症状有较大差别。
轻度症状较少,轻,持续时间较短,预后好;重度症状明显,重,持续时间长,预后较差。
2.HIE的主要表现(基本表现)为:意识障碍:过度兴奋:激惹,颤抖,睁眼过长,凝视;过度抑制:嗜睡,反应迟钝,昏迷;肌张力异常:增强,减弱,或四肢松软;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轻度者表现活跃,重症减弱或消失;轻度:主要表现为兴奋,易激惹。
肌张力正常,拥抱反射活跃,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
轻度症状多在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中度:中度患者表现为嗜睡或抑制,肌张力降低。
吸吮反射和拥抱反射减弱,约半数病例出现惊厥。
重度: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度低下,松软。
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
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
前囟隆起,惊厥频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重度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3.重症表现颅压增高:前囟张力增高,颅缝分离;惊厥、昏迷;脑干症状:中枢性呼衰,呼吸不规则,瞳孔改变,眼球震颤等多器官受损:心肌损害、肾功受损、循环不良或休克、脑室出血所致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