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维生素--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文库

第七章-维生素--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文库

第七章维生素--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文库.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

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

第七章维生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1894年荷兰人Ejkman用白米养鸡观察到脚气病现象,后来波兰人Funk从米糠中发现含氮化合物对此病颇有疗效,命名为vitamine,意为生命必须的胺。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词尾的e,成为Vitamin。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是一些结构各异的生物小分子;2.需要量很少;3.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4.主要功能是参与活性物质(酶或激素)的合成,没有供能和结构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常作为辅酶前体,起载体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一些活性分子的构成,如VA构成视紫红质,VD 构成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二、分类维生素的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起吸收。

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在肝脏)。

包括维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K1,K2,K3)等。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易吸收,能随尿排出,一般不在体内积存,容易缺乏。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三、命名维生素虽然是小分子,但结构较复杂,一般不用化学系统命名。

早期按发现顺序及来源用字母和数字命名,如维生素A、维生素AB2等。

同时还根据其功能命名为"抗...维生素",如抗干眼病维生素(VA)、抗佝偻病维生素(VD)等。

后来又根据其结构及功能命名,如视黄醇(VA1)、胆钙化醇(VD3)等。

四、人体获取维生素的途径1.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绝大多数维生素直接来源于食物。

少量来自以下途径:2.由肠道菌合成人体肠道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可补充机体不足。

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3.维生素原在体内转变能在体内直接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植物食品不含维生素A,但含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所以类胡萝卜素被称为维生素A原。

4.体内部分合成储存在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VD3。

因此矿工要补照紫外线。

人体还可利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酰胺,所以长期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由于色氨酸不足,容易发生糙皮病等尼克酰胺缺乏症。

五、有关疾病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少,一般日需要量以毫克或微克计。

维生素缺乏会引起代谢障碍,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过多也会干扰正常代谢,引起维生素过多症。

因水溶性维生素容易排出,所以维生素过多症只见于脂溶性维生素,如长期摄入过量维生素A、D会中毒。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A维生素A又称抗干眼醇,有A1、A2两种,A1是视黄醇,A2是3-脱氢视黄醇,活性是前者的一半。

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场所。

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是VA前体,一分子β胡萝卜素在一个氧化酶催化下加两分子水,断裂生成两分子VA1。

这个过程在小肠粘膜内进行。

类胡萝卜素还包括α、γ胡萝卜素、隐黄质、番茄红素、叶黄素等,前三种加水生成一分子VA1,后两种不生成VA1。

维生素A与暗视觉有关。

维生素A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视黄醛,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上赖氨酸氨基结合构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在光中分解成全反式视黄醛和视蛋白,在暗中再合成,形成一个视循环。

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暗视觉障碍,即夜盲症。

食用肝脏及绿色蔬菜可治疗。

全反式视黄醛主要在肝脏中转变成11-顺视黄醛,所以中医认为"肝与目相通"。

维生素A的作用很多,但因缺乏维生素A的动物极易感染,所以研究很困难。

已知缺乏维生素A时类固醇激素减少,因为其前体合成时有一步羟化反应需维生素A参加。

另外缺乏维生素A时表皮黏膜细胞减少,角化细胞增加。

有人认为是因为维生素A与细胞分裂分化有关,有人认为是因为维生素A与粘多糖、糖蛋白的合成有关,可作为单糖载体。

维生素A还与转铁蛋白合成、免疫、抗氧化等有关。

维生素A过量摄取会引起中毒,可引发骨痛、肝脾肿大、恶心腹泻及鳞状皮炎等症状。

大量食用北极熊肝或比目鱼肝可引起中毒。

二、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是类固醇衍生物,含环戊烷多氢菲结构。

可直接摄取,也可由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转化。

植物油和酵母中的麦角固醇转化为D2(麦角钙化醇),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钙化有关。

钙化需要足够的钙和磷,其比例应在1:1到2:1之间,还要有维生素D的存在。

维生素D3先在肝脏羟化形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再羟化生成1,25-(OH)2-D3。

第二次羟化受到严格调控,平时只产生无活性的24位羟化产物,只有当血钙低时才有甲状旁腺素分泌,使1-羟化酶有活性。

1,25-(OH)2-D3是肾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作用于肠粘膜细胞和骨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启动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和骨内钙磷的动员和沉积。

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同时又缺乏紫外线照射的人易发生骨折。

肝胆疾病、肾病、或某些药物也会抑制羟化。

摄入过多也会引起中毒,发生迁移性钙化,导致肾、心、胰、子宫及滑膜粘蛋白钙化。

高血钙也会导致肾结石,而骨骼却因钙被抽走而疏松软化。

三、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含有一个6-羟色环和一个16烷侧链,共有8种其色环的取代基不同。

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

存在于蔬菜、麦胚、植物油的非皂化部分,对动物的生育是必需的。

缺乏时还会发生肌肉退化。

生育酚极易氧化,是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可清除自由基,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大分子,维持生物膜完好,延缓衰老。

维生素E很少缺乏,毒性也较低。

早产儿缺乏会产生溶血性贫血,成人回导致红细胞寿命短,但不致贫血。

四、维生素K天然维生素K有K1、K2两种,都由2-甲基-1,4-萘醌和萜类侧链构成。

人工合成的K3无侧链。

K1存在于绿叶蔬菜及动物肝脏中,K2由人体肠道细菌合成。

维生素K参与蛋白质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肽链中的谷氨酸残基在翻译后加工过程中,由蛋白羧化酶催化,成为γ-羧基谷氨酸(Gla)。

这两个羧基可络合钙离子,对钙的输送和调节有重要意义。

有关凝血因子与钙结合,并通过钙与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凝血功能。

这些凝血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缺乏维生素K时常有出血倾向。

新生儿、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吸收障碍可引起缺乏。

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一、硫胺素(VB1)由一个取代的噻唑环和一个取代的嘧啶环组成,因噻唑环含硫,嘧啶环有氨基取代而得名。

他就是Funk发现的vitamine。

硫胺素与ATP反应,生成其活性形式:硫胺素焦磷酸(TPP),即脱羧辅酶。

其分子中氮和硫之间的碳原子性质活泼,易脱氢。

生成的负碳离子有亲核催化作用。

羧化辅酶作为酰基载体,是α酮酸脱羧酶的辅基,也是转酮醇酶的辅基,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硫胺素会导致糖代谢障碍,使血液中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多,影响神经组织供能,产生脚气病。

主要表现为肌肉虚弱、萎缩,小腿沉重、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等。

可能是由于缺乏TPP而影响神经的能源与传导。

硫胺素在糙米、油菜、猪肝、鱼、瘦肉中含量丰富。

但生鱼中含有破坏B1的酶,咖啡、可可、茶等饮料也含有破坏B1的因子。

二、核黄素(VB2)核黄素是异咯嗪与核醇的缩合物,是黄素蛋白的辅基。

它有两种活性形式,一种是黄素单核苷酸(FMN),一种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这里把核黄素看作核苷,即把异咯嗪看作碱基,把核醇看作核糖。

异咯嗪的N1、N10能可逆地结合一对氢原子,所以可作为氧化还原载体,构成多种黄素蛋白的辅基,在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α酮酸脱羧、β氧化、氨基酸脱氨、嘌呤氧化等过程中起传递氢和电子的作用。

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如谷类、黄豆、猪肝、肉、蛋、奶等,也可由肠道细菌合成。

冬季北方缺少阳光,植物合成V-B2也少,常出现口角炎。

缺乏V-B2还可引起唇炎、舌炎、贫血等。

三、泛酸(VB3)也叫遍多酸,广泛存在,极少缺乏。

由一分子β丙氨酸与一分子羧酸缩合而成。

泛酸可构成辅酶A,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也可构成酰基载体蛋白(CAP),是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成分。

四、吡哆素(V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可互相转化。

吡哆素是吡啶衍生物,活性形式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

磷酸吡哆醛的醛基作为底物氨基酸的结合部位,醛基的邻近羟基和对位氮原子还参与催化部位的构成。

在转氨反应中,磷酸吡哆醛结合氨基酸,释放出相应的α酮酸,转变为磷酸吡哆胺,再结合α酮酸释放氨基酸,又变成磷酸吡哆醛。

缺乏V-B6可引起周边神经病变及高铁红细胞贫血症。

因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都需要V-B6(氨基酸脱羧反应),而血红素前体的合成也需要V-B6。

肉、蛋、蔬菜、谷类中含量较多。

新生婴儿易缺乏。

五、尼克酰胺(VPP)尼克酰胺和尼克酸分别是吡啶酰胺和吡啶羧酸,都是抗糙皮病因子,又称VPP。

其活性形式有两种,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在体内先合成去酰胺NAD,再接受谷氨酰胺提供的氨基成为NAD,再磷酸化则成为NADP。

NAD和NADP是脱氢辅酶,分别称为辅酶Ⅰ和辅酶Ⅱ。

二者利用吡啶环的N1和N4可逆携带一个电子和一个氢原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辅酶Ⅰ在分解代谢中广泛接受还原能力,最终传给呼吸链放出能量。

辅酶Ⅱ则只从葡萄糖及葡萄糖酸的磷酸酯获得还原能力,用于还原性合成及羟化反应。

需要尼克酰胺的酶多达百余种。

人体能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酸,但合成率极低(60:1),而且需要B1、B2、B6,所以仍需摄取。

抗结核药异烟肼的结构与尼克酰胺类似,两者有拮抗作用,长期服用异烟肼时应注意补充尼克酰胺。

花生、豆类、肉类和酵母中含量较高。

尼克酸或烟酸肌醇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等,但可降低cAMP水平,使血糖及尿酸升高,有诱发糖尿病及痛风的风险。

长期使用大量尼克酸可能损害肝脏。

六、生物素(biotin)由杂环与戊酸侧链构成,又称维生素H,缺乏可引起皮炎。

在生鸡蛋清中有抗生物素蛋白(avidin),能与生物素紧密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生物素侧链羧基可通过酰胺键与酶的赖氨酸残基相连。

生物素是羧基载体,其N1可在耗能的情况下被二氧化碳羧化,再提供给受体,使之羧化。

如丙酮酸羧化为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 羧化为丙二酰辅酶A等都由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催化。

花生、蛋类、巧克力含量最高。

以上六种维生素都与能量代谢有关。

下面两种维生素与生血有关。

七、叶酸(folic acid,FA)又称维生素M,由蝶酸与谷氨酸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