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高湿
南亚季风 行星风带 冬:东北
夏强冬弱
的季节移 夏:西南 动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前面分析了海陆分布与气温、水分、风的关 系,由此可见,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 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有显著差异。
某一地区的气候受海洋影响较深,且能反映 出海洋影响的气候特征的,称为海洋性气候。
受大陆影响较大,且能反映出大陆影响的气 候特征的,称为大陆性气候。
(4)气温日较差
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小。据估计,全世 界海洋平均气温日较差为0.3℃。
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较大,离海岸越远, 日较差越大。居于内陆的热带沙漠,气温日 较差常达40~50 ℃,极端情况下可超过 60 ℃。
凡伦西亚最大气温日较差为4.1℃(6月), 最小气温日较差为1.2℃(1月);
A:东亚季风
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 东亚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
日本、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
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亚欧非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且东西延
伸广 东亚:居于二者之间,海陆气温对比和季节
变化很显著;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使东亚 季风特别显著。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厚度也大,可伸达 5000~6000m。
因为夏季印度半岛气温很高,是热低压中心所在;南 半球是冬季,澳大利亚大陆上有高压加强,二者之间 气压梯度大。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 别
主要成因 风向 性质
强度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 冬:偏北 冬:干冷 冬强夏弱
差异
夏:偏南 夏:高温
由于远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山地 屏障(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再加上南 亚陆地面积不大,海陆差异不明显,纬度较低, 海陆之间气压梯度较弱等原因,
冬季风不强。
夏季:(P113图) 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南亚位于赤道
低压带内;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加强了低压强度并 使之位置北移。(印度低压) 北半球—印度低压 南半球—处于冬季,澳大利亚是一高压区 气压梯度:南→北,气流(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 越赤道后转向为西南风(赤道西风) 气候:潮湿多雨,雨季(赤道辐合带里的降水)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较差逐渐增大, 到伊尔库次克,大陆性气候特点十分明显,
气温年较差很大。
(2)年温相时:
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月份)
就北半球而言,在大陆性气候中,最高温 度出现在7月、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在海 洋性气候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 时间比大陆落后,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 低温度出现在2月。
冬季:(P112图) 陆—冷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热源,阿留申低亚,副高强度很弱 气压梯度:陆→海,陡峻 冬季风:高压前缘的偏北风,风力强。
由于各地处于高压部位不同,冬季 风方向各地不完全相同。 气候;低温、干燥、少雨
夏季:(P113图) 海—冷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 陆—热源,印度热低亚 气压梯度:海→陆,较小 夏季风:高低压之间的的偏南风,比冬季弱 气候;高温、湿润、多雨
(一)气温指标
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年温相时、春秋温差值、 大陆度
P181:图6·25 赤道: Ac(实线)、AM(点划线)都小且重于一点 Dc(虚线)、DM(点点线)差别显著,即Dc大、
DM小
北半球:
Ac(实线)、AM(点划线)差别大,即大陆、海 洋的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大,且Ac大、 AM小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西半部:大陆比海洋小得多
P174表:1月、7月;四个区域;7个量
冬季(1月): 显热通量:海最大,大
1-7倍 蒸发量:海最大
潜热通量:海最大,大 1-65.8倍
潜+显:海最大 海—热源,陆—冷源
夏季(7月): 显热通量:海最少
蒸发量:海比冬季小得 多
潜热通量:海比冬季小, 比我国东部、西藏高原 小
因南半球陆地、海洋的面积几乎是2︰8(19.2%, 80.8%),陆地面积小,海陆差异没有北半球显著;
只有在中纬度,陆地面积较大,海陆差异大
太平洋上T站(海) (陆)
重庆
二者纬度相同(29°N),天文辐射相等
1、辐射差额(虚线): T站>重庆(纵轴比 例)
2、海—气总能量交换(实线):V形,夏季少, 冬季多;

所以,相对而言: T站: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 重庆: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还与云量、风速有关
P182,表6·8:中纬西风带的欧亚大陆
(凡伦西亚—海洋性气候,伊尔库次克—大陆性气候)
(1)气温年较差: 自西向东依次增大。 凡伦西亚岛在爱尔兰西岸,有大西洋暖流经
过,终年受海风影响,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由此往东,海洋气团在大陆上逐渐变性,年
差异; 陆—辐射冷却,海—平流冷却 陆—冬,海—全年,春夏最多 陆—夜间、清晨,近午消散
海—全天,风向、风力改变而消散
(三)对降水的影响
复杂 据降水的成因,可分为下面几类: 1、对流雨:空气层结不稳定
陆—较多,夏季午后 海—较大陆少,暖流表面,冬季夜间和清晨 2、地形雨:大陆上才有,迎风坡 如印度乞拉朋齐,喜山南坡,11429mm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的现象,称为季风。
所谓“有显著改变”有各种不同标准。不同 学者说法不一,因而“季风分布区域”也不 尽相同。
教材:
(1)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有 120°
(2)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频率超过40%
(3)至少在1月或7月中有1个月的盛行风 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

夏季:海→陆;冬季:陆→
3、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洋上绝大多数属此类 P178图;海洋上
少雨带: 副高(20-40°)<300mm; 冷洋流<100mm
多雨带:40-60°>1000mm; 热带暖洋流
温带大陆
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冬季,锋面气旋 最强,气旋雨多
内陆:变干 中心:干旱沙漠气候
总之,海洋上空水汽含量较多,但并不 一定多雨,这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的形 势。
潜+显:海最小 海—冷源,陆—热源
(二)海陆气温的对比
海陆冷热源的作用反映在海 陆气温的对比上是十分明显 的:
P175表6·6: 1月:差值全为负,陆<海 7月:差值全为正,陆>海,
且差值(绝对值)大于1月 图6·20: 两条曲线交于5月,9、10

6-9月:陆>海 10月-次年4月:海>陆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 影响
对气温、大气水分和环流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与气温
(一)海陆与大气热量交换的差异 1、物理性质不同: 海:热惰性,冬暖夏凉,潜热>显热 陆:热敏性,冬冷夏热,潜热≈显热 2、海陆面积大小的分布很不对称:陆地面积 全球:北半球比南半球约大一倍 北半球:东半部比西半部大两倍 北半球东半部;大陆与海洋面积大小相当
陆—气总能量交换(实线):夏季多,冬季少
3、湍流热交换(显热交换)和蒸发潜热交换: T站:曲线起伏形势与辐射差额相反;重庆: 曲线起伏形势与辐射差额相同。
表6·7: 显热:能直接使空气增温 夏季:显热,重庆>T站,所以,T重庆>T T

冬季:显热,T站>重庆,所以,T重庆<T T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蒸发:P174表,海>陆 湿度场(比湿): 冬(12月-次年2月):陆—小,亚
非大陆 盛夏(6-9月):东亚、南亚湿度大,
季风区
(二)对雾的影响
海洋上:平流雾,雾日多,冷流、冷暖流交 汇处
大陆上:辐射雾,少 沿海地区:平流辐射雾

(海陆风:白天,海→陆;夜间,陆→海)
2、形成
是由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变化—— 最直接,根本原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南亚重要)、地形特征等多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某一地区季风的形成可以是其中某一因素起 主导作用,但不可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