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小学景美情浓,三品其教学设语——《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王辉江都区真武镇杨庄小学【教学目标】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认识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借助文本,感悟词情,体会词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设计理念】”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堂上,通过学生与词之间的深度对话,反复朗读、感悟、品味、涵咏,通过空白处的补白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迸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领悟其中的“理”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教学中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注重学法指导和习惯养成,做到读写结合,强化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教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每一次学习实践中都有所提升。
一.旧知导入,剖题蓄情,课堂初始,教师由旧知自然导入,通过古诗《村居》来引出词《清平乐?村居》继而引导学生畅谈乡村生活,打开学生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作铺垫,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埋下伏笔。
《清平乐?村居》学生对于诗的格式、体裁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词比较陌生,1是他们正式学习的第一首词,所以,教者用了一定的时间,通过与古诗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疏通铺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读过程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读准确、读通顺,并辅以范读等手段初步引导学生把握朗读词的节奏。
训练中教者注重读的层次,首先读正确,其次读出节奏,最后读出韵味。
通过富有层次递升的朗读让词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
因为只有入忘我之境地,才能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词人的心情,这样初始的读为本课读出词情、体会词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想象,品“醉”悟情在细读品味阶段,教者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朗读,并逐层提高要求,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读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诗词是现实生活文本化的表现,它是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的一个片断或想象,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的温床。
在读诗诵词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画,以联想为桥梁,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去感受词中人物的喜、乐。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诵读和对词意的想象,将情感外显,读出音韵,读出情味,从而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1)想象美景,醉于景美。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
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
”词中虽然只是向读者描绘了青草、小溪、茅檐,但教者认为,美丽景色远不止这些,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
当平面的诗句被想象生成为一幅幅恬静清新的乡村和谐图时,学生就能投身其中,感词人所感、想词人所想、悲词人所悲、恨词人所恨,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想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2)想象亲情,醉于情浓。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设计这一段教学时,教者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以文本作为依托,联系生活中的实景,拓展想象,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引领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融想象、说话、积累于一体,自主感受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生硬的技巧指导化为无形的情感渗透,让语言随着感情流淌,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层次性。
2一切景语皆情语。
感悟古诗词,不在词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为了领悟词情,引导学生想象翁媪之间的对话,想象三个儿子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家人的勤劳、快乐,被词中洋溢的浓浓亲情所陶醉。
四.拓展延伸,体会词心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词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体会到词人笔下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后,略读辛弃疾同时期所作的另一首《清平乐》,通过空间、内容等横向比较,通过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等形式的组合,并通过作者对比、情境对比、语言对比、情感对比等方法的迁移,达到整体优化教学范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五.作业超市星级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由选择、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机会,体现了教学的弹性。
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让课堂所得在课外的活动中实践运用,将情感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学过程】一.剖题导入,铺垫情感1.出示题目《村居》看到这个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会想到那首诗?学生畅谈对农家生活的印象。
2.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3.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方寸之间描绘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吟唱的是一曲委宛动听的歌谣,表达的是一段绵长不绝的情感。
今天我们南宋时期文学家辛弃疾写的一首词——出示:清平乐?村居,生齐读)4.这个题目和刚才的《村居》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5.配乐《江南丝竹》,讲解“词牌名”的有关知识。
(词是古人配乐吟唱的一种问题,每句字数不相等,有的长,有的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上下两片;词的标题有两部分,前面是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村居是题目,与词的内容有关)6.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又是什么样的!3二.初读感知,疏通语言1.自读,哪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正音:媪、剥(解释翁、媪、剥)。
2.指名读。
3.读流利了,还要读出词的节奏。
(师范读、再指名读、齐读)三.细读品味,理解词意过渡:同学们,读出了词的节奏,读出了词的韵味,要想真正把词读好,还必须走进词的意境,和作者一起走进这乡村人家。
(一)醉于美景。
1.出示图文,引导学生欣赏: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预设一:小溪(1)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2)此时溪水正怎样地流淌着?(3)小溪正演奏着一曲欢快的歌!预设二:荷花、青草(1)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绘一下这满眼的荷花?(2)你想用哪句诗句来赞美它?(3)小溪边我们还看到了什么?(4)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啊!(板书:景美)2、老夫妻俩欣赏着美景,喝着美酒,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读出你的感受!(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相媚好”是什么意思?陶醉在美景中的老两口会说些什么呢?4、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练习说话。
预设一:老奶奶:老头子啊,多亏你的勤劳能干,才让我们一家生活得丰衣足食啊!预设二:老爷爷:老伴啊,多年来你辛勤操持家务,养育儿女,我要感谢你啊!5、小结:这样的生活真让人“醉”啊!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和诗人一起沉醉在这样的美好画卷中吧!(二)醉于乐业过渡:这老夫妻俩还会夸谁呢?1.大儿(出示大二锄豆画面)(1)儿女是父母永远的话题,他们的大儿子在干什么?(2)谁能用词或几句话描绘此时的他?4(3)让我们送他一首诗。
(引背《锄禾》)2.(出示二儿织鸡笼画面)二儿子呢?想象一下,他为什么要织鸡笼?二儿子可真是心灵手巧啊!3.这两个儿子都已长大了,家中之事不必再劳烦他们两位老人!老人家好高兴啊!其实最让他们开心的是小儿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儿子(出示小儿卧剥莲蓬的画面)(1)品味“无赖”老爷爷老奶奶最喜欢小儿子的什么?从“无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里的“无赖”就是指小孩天真可爱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爱的表达。
我们理解课文中词语,应该联系上下文具体理解。
(2) 观“卧”赏“剥”从哪个动词也可以看出小儿子的可爱?“卧”是一个怎样的动作?他剥了莲蓬会给谁吃呢?看他的脚丫,此时的他心情怎样?读出他的快乐!(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结:此时,酒意正浓,谈兴正浓,这样的生活怎一个“醉”字了得?让我们读出他们的感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小结:这样的生活怎不令人“醉”呢?(三)醉于“情浓”过渡:这里景美,这里的情更浓(板书:情浓)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一起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一家人互相关爱,辛勤耕耘,营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此言此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醉啊!(板书:情浓)情到深处酒意浓,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板书:醉)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让我们也沉醉到这首词中去吧!(师领读题目,生齐读)四、拓展延伸,体会词心1.“文章不是无情物”,此时中原还未统一,作者辛弃疾因遭人嫉恨而被流放在江西上饶,心中的愁闷可想而知,但作者为什么写出这样相媚好的景象呢?他作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2.在那个战争不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样一家人的生活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谁不沉醉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感受词人内心的向往。
过渡:这个时期,作者还写了一首词《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读读这首词,5说说诗歌表达的感情。
出示: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学生自读,想象画面,体会词义4.小结:《清平乐?村居》、《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都是辛弃疾所做,这两首词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通过对比悟读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同样表达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
5.总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五.作业超市,张扬个性根据星级提示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任选一题。
★妙笔生花: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清平乐村居》,再现清新淡雅的画面。
★★诗词宝库:搜集并背诵辛弃疾的其它诗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小小词人:模仿《清平乐村居》写写自己的生活。
六、板书清平乐?村居景美醉情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