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回归生活--对新课标的认识

德育回归生活--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实现课程目标,,走进新课程、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我通过参加本次暑期2012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学习,基本上明确了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从课程定位来看,它开设的学段是初中各年级。

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

课程理念的新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的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它说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

从纯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呈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本课程标准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

在内容上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框架,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课程内容标准部分的学习主题划分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等9个主题,它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课程有机的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

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本次培训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变化是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这些评价中,“成长记录方式”是以往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总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的理解还只是从最基本的表面进行有限的认识,要想全面理解并熟练使用还要记过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让我们全体思想品德老师共同努力,早日掌握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