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李晓峰 大纲

中国建筑史 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李晓峰 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二、课程编码:0501603
三、学时与学分:40/2.5
四、先修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有所把握。

2、该课程的学习将逐步培养学生探讨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兴趣,培养其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3、建筑历史课应当能够作为一门辅助设计方法课程。

通过教学中对古建筑单体、群体及城市佳作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比较系统的剖析,使同学们在深入理解古代建筑的基础上,更深地理解建筑学的内涵,开拓建筑设计思路。

4、通过在教学中对历史上各类型建筑资料分析和评品,提高同学们对建筑艺术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从而对建筑设计创作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六、适用学科专业
建筑学
七、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概说(4学时)
1、中国与西方传统建筑比较。

2、中国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3、中国古建筑发展阶段和成就。

第二讲中国古代建筑之特征(4学时)
1、结构特征——木构架的几种主要类型。

2、艺术形象之特征。

3、布局特征——门堂之制与建筑群体组合。

4、城市、园林特征。

5、工官制度。

第三讲都城与宫殿(6学时)
1、都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和古城特征(分析:汉长安、唐长安、明、清北京等)。

2、宫殿——宫殿模式及其演变(分析:大明宫、故宫等)。

第四讲宗教、礼制建筑(8学时)
1、中国的宗教——儒、释、道精神。

2、佛教与建筑——寺院与佛塔(型制、类型)。

3、道教与建筑——特征(与佛寺比较)
4、礼制与建筑——礼制思想之渊源、礼制建筑(坛、折、明堂、辟雍、文武庙、祠堂)。

第五讲中国传统民居(6学时)
1、民居型制的决定因素——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等。

2、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分布、结构方式。

第六讲中国园林(4学时)
1、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和原则(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比较)。

2、皇家苑囿。

3、私家园林。

第七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8学时)
1、宋营造法——《营造法式》(简介)。

2、清营造法——清式营造则例(重点介绍)。

八、教材与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李晓峰——本校自编讲义。

[2]《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参考教材。

[3]《华夏意匠》李允禾——推荐参考书。

[4]《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参考书。

九、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十、其它说明
1、本课程与各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

其学习效果将对本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在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课程。

本课程学习同“外国建筑史”学习互相对照,更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实验与实践
(1)、期中安排课外就近参观古建一次。

(2)、与暑期古建学习相连贯:实习二周,赴外地古建现场参观、测绘、速写。

(3)期中参观、作业不占用课内学时。

3、教学方法
(一)讲座式——以教师综合讲解为主(占总学时的2/3)
(二)课堂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占总学时的1/3)
(三)幻灯讲解——教师重点讲解(在讲座学时内)
——学生课余自组织放映
(四)参观(期中安排一天就近参观古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