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综述摘要:茶文化旅游在现今社会已不足为奇,本文主要通过对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发展现状和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茶文化,跟随时代脚步探索新型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发展引言: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始于汉,盛于唐。
历经千年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与时俱进。
文章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茶文化”为题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文献752篇;以“茶文化旅游”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文献46篇;以“茶文化旅游发展”为题名搜索到8篇。
通过剔除重复的文献和关联性不大的文献,对剩下关于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的文献重点抽样选取作为样本,进行了分析。
一、茶文化的形成的研究(一)茶文化整体概况研究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1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
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
2它的发展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古代劳动人民探索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2伍国强试论中国古代茶与茶文化的研究(九江职业大学)自然,解自然界,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举。
茶文化也是中国灿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茶的利用经历过食用、祭祀、药用、宫廷贵族专用及广大劳动人民饮用的发展过程,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社会文明的结晶。
道、佛、儒教在茶文化发展中也起到极其重要有传承作用。
(二)茶文化的根源研究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陈文华先生在茶文化方面研究着力最多,影响最大,他的《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学》等代表性成果,是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学术界也有不少的相关论文发表,可谓成果丰硕。
然而,对于秦汉茶文化问题,虽有相关成果发表3,但仍有讨论之余地。
以往论者通常认为古代饮茶始于西汉,开始由食用转向饮用。
其实不然。
因此,4作者温乐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就饮茶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茶叶功用上看,有“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药用起源说”等诸说法;从饮茶时间上看,有战国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等诸说。
茶起源于中国,早已被中外专家学者所公认。
我国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种茶便很普遍,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
因此西汉说最具影响。
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一)不同时期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经历几千年的传承延续,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文化含义。
5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正是出自唐代,源自唐代。
与此同时,早在隋唐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就已远渡重洋,3前人成果,主要有: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 1998 年第 5 版;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O04 年,《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O6年;傅荣珂的(秦汉茶饮之初探)(会议论文);徐晓村、王伟<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饮茶在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4温乐平周秦汉茶文化再探讨(江西师范大学)5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传入日本,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围范围内形成浓厚的饮茶风气,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陆羽的《茶经》第一次全面地总结了席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的发展。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
随着6宋代茶叶生产飞跃发展,“采择之,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大观茶论》),茶书也跃然上了新的台阶。
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走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与此同时,7茶的文化功能得到了元代从上到下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的广泛认同,茶文化深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古典诗歌中的茶文化茶文化各个朝代都有记载,因此融入进古典诗歌里,又是另一番意境。
8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
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
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括以茶为主题的诗歌,而且也包括内容涉及到茶的诗歌。
9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物质基础),二是清赏性功能(精神功能)古来茶清赏常与茶文艺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品茶是创作的助兴物,灵感的激发剂,“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杨万里)“一瓯茶味侵诗味”(李德载),茶味与诗味互相渗透,在品茗之际或其后,多少文艺佳作,引发而出,益增文坛艺坛秀色。
10诗经里这样道:《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是用“荼”和“荠”进行对比以凸显主人公悲苦的命运。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阉罔,有女如荼。
”是用“荼”比拟6余悦中国宋代茶文化与《大观茶论》——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江西省社会科学院7王立霞元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8赵俊卿寻找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茶文化河北金融学院9樊如霞王榕平从诗词楹联议中国茶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赵俊卿寻找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茶文化河北金融学院美女。
白居易的诗《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无忧无乐者,长短任天涯。
”《茶人》首联“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品茶诗句也不少,11诗人王廷硅《别葛德裕主薄》中有“野寺石泉秋煮著,松窗雪屋瘦论诗”袭万顷在《用黄子益韵二首》有“恨无沈水纤香穗,喜有寒泉瀹茗花”。
12在元代,因为宋末元初的战乱创伤及游牧文化的豪放简约影响,茶文化也由唐宋的精致富丽转变为清爽简约。
如王恽《秋涧集·首夏家居即事二首》:“客至留沽酒,吟长待煮茶。
三、茶文化旅游的形成研究我国民间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诗画歌舞茶”,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茶的普遍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对茶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正不断增加。
茶文化旅游的开展正满足了人们对茶及茶文化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质朴需要。
那么,什么是茶文化旅游呢?13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
它是旅游业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产品。
现代人出于对快节奏紧张工作的疲惫,渴望获得一种心理放松,获得自在超凡的精神享受。
茶文化旅游正可迎合这一心理需求,以其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生活方式,顺应人们愉悦身心、体验特色、民俗风情、文化探源进而获取人生感悟的需要。
14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茶文化旅游资源在物质基础和精神实质方面都蕴含较为丰富的生态观。
入如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形成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背景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1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茶业茶文化面临着两个市场,一个是原有的茶叶市场,另一个就是旅游市场。
因此茶业茶文化也就渐渐依托旅游发展起了茶文化旅游。
四、茶文化旅游在不同地域的开发发展研究11吴水金陈伟明宋诗与茶文化12王立霞元代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13王京传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4李维锦茶文化旅游: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例(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15高旭晖刘桂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16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并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
而每一个地方茶文化所依附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实力也会有所差异。
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商品性,自然能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双重经济效应。
因此我们在17开发和推广茶文化旅游,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可以促进茶产业的深度发展,并带动农民致富。
如浙江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就从三个方面考虑:进一步发展浙江经济的需要,构建生态人居环境的需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其优势十分明显例如品质卓越的地方名茶,底蕴深厚的茶俗茶礼,更为可贵的是其积极进取的浙江“茶人”。
宜昌在旅游业发展同时,考虑到渗入茶文化旅游,使其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样化发展。
18胡书玲在文章中分析宜昌茶文化的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宜昌的名茶开发意义,提出了宜昌茶文化开发对策。
而湖南省在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时,通过分析其茶文化历史背景与其产生的效益评估,得出19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于整合湖南省旅游资源,提升湖南省旅游战略地位和提高旅游文化品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从发展旅游的物质层面上看,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承载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其本身就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
从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精神层面上看,茶文化旅游以“和”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
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发展上看,茶文旅游体现出多元文化良性循环、动态发展的特征。
茶文化从古自今传承,我们因重视其发展,并依托好旅游资源延伸其发展,创新发展模式。
16赵文逸俞益武浙江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17李勇泉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推广策略研究(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18胡书玲曹诗图宜昌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19田亚平周喜娟李国兵湖南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1.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阳421008;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