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1.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2.“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3.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

8.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9.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经过大量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为生物的耐性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律。

10.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1.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1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13.驯化: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在偏离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14.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

15.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16.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17.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18.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9.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对生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即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20.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示。

21.有效积温: N(T-C)=K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22.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

23.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

24.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25.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和萝卜等。

26.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在长日照下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牵牛、水稻、玉米、棉花等。

27.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

28.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

29.年龄结构的类型: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30.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

31.生物群落: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一个集合群。

32.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内草本植物的调查34.群落的季相:气候四季分明的温带、亚热带地区,植被的季节变化是时间结构最明显的反应,这种随气候季节交替,群落呈现的不同外貌称为群落的季相。

35.顶级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36.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过程。

37.群落的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

38.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转化,大致十分之一能够到下一个营养级身上,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九被耗散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的选择浪费,以及用于呼吸和排泄等。

39.生态学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40.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将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性生产)4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制造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第二性生产)42.生产量: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量的速率。

43.现存量:指绿色植物净初级生产量被草是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4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生物到环境,再从环境到生物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45.储存库:即环境库,容积大,物质交流活动缓慢的库。

46.交换库: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的库。

47.周转率(更新率):(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或流入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分数值。

48.周转期(更新期):(T)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49.反硝化作用:土壤中有相当数量的硝酸盐或被反硝化细菌所作用,其中的氮被还原为气态的氧化亚氨和分子氮而返回大气的过程。

50.食物链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指一些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时,其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不断增加的现象。

51.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52.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53.生态阈值:指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即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最大能力。

54.生态恢复: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

通常包含恢复和重建两重含义。

55.生态平衡失调: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和容量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便会降低,甚至消失,最后导致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56.原生演替:是在从来未有过生物的原生裸地或水体开始的演替,又叫初级演替。

57.从岩石或裸地开始的原生演替又叫旱生原生演替;从河湾、湖底开始的原生演替又叫水生原生演替。

58.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59.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称为岛屿效应。

60.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61.频度:是含有特定种的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百分数。

它反映群落中各种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是否均匀一致,从而说明植物与环境或植物之间的关系。

62.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

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3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两种类型。

32.大气中的氮被固定的途径有三条: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

33.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硝酸盐污染;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34.磷的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5.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它实质上是一个单向流失过程。

36.硫循环是一种介于气相型与沉积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循环。

37.水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热污染和油污染。

3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通常分为4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1.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 (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 (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3.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6.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生态系统7.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8.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9.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0.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11.按植物的大小、形状、分枝以及生长周期长短等,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及垫状植物12.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

13.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