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硬笔书法讲稿

硬笔书法讲稿

硬笔书法:小字当中有大文章----字里乾坤大笔中文章妙【授课时间:2010年4月6日(星期二)晚上】本次授课的内容:除了继续讲解硬笔书法的艺术特点、练习常识以外,重点是具体讲解十个汉字的书写方法,重点讲解结构。

引导学员系统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这是练好字的关键和捷径。

强调3点:1、硬笔书法根据它的特点,更加讲究精细、精度、精确。

能够把握每一个字的书写细节;2、硬笔书法的重点是练楷书。

因为楷书的特点是常用、实用。

练习一个阶段后,打下楷书书写的基础,然后用1--2年的时间练行书。

隶书和篆书可以练,但是,这两个书体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不强,更突出的是可以发挥隶书、篆书的艺术作用;3、硬笔书法的基础训练,常态化训练一般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结构(结体)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但是,区别在于,在小小的、如手指甲的范围里运用比毛笔表现的细得多的线条,来表现书法的韵律,当然是有硬笔的特点。

在参考了有关的专业书籍以后,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围绕其硬笔字的结构,系统讲一讲其中的规律。

如“永”字,中竖必须直,此画是全字的主笔,打一个比喻:诚如一个人的脊梁骨。

此笔如果写得不直,整个字就变形了。

两侧的笔画,左疏离,右连接。

请注意:右部的短撇可以与中间的竖笔相连,也可以不连,但是,捺脚必须与中竖连接。

这是基本的规律。

上面的一点,落笔的基本动作与毛笔是一致的,或者出锋,或者不出锋,出笔果断,不能拖泥带水。

古代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描写这个侧点是:“高空坠石”象从悬崖上面滚下来的石头,可见书法表现的气势是何等的大气磅礴。

另外,由于左右侧笔画呈欹侧状态(左低右高),于是,整个字就变得生动起来。

虽然此字是独体字,但是,此字的左右结构仍然呈现“左收右放”的结构规律。

与“政”字、“林”字......一样。

以上各点,请同学务必注意。

为什么要先讲“永”字的写法?写毛笔书法中,有“永字八法”之称。

因为,这个字中表现出八种笔画是涉及到了汉字(楷书)的基本笔法。

如“卜”字,卜的一点是长点,与侧点不同的是,长点不出锋,回锋收入笔画中,写硬笔长点,还要注意由轻到重,以此来呈现线条的质感。

毛笔的长点写法是通过舖毫来实现的。

如“立”字,上面的是竖点。

这个竖点,平时人们不大注意,往往将它写成侧点。

当然,现在习惯上将侧点和竖点通用,都不算是错误的。

其实,还有“宁”字、“令”字的下画,在书写的习惯上,都是与侧点有区别的。

书写竖点的特点是:先斜落笔,向下顿后再上收笔锋,线条基本呈现竖立而稍向右倾。

如“心”字,左侧是垂点,出锋应该有向上带出的牵丝,与卧钩起笔处相呼应。

卧钩基本平行向中心内侧提起,左、中、右三点呈现拱桥状,象弯弯的桥面,而防止处于一个平面。

另外,垂点还有“杰”字下侧的四点中的左面第一点;“小”字的左点等。

这些字中的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有呼应,前点与后点之间似乎有一条无形的线牵在一道。

书法中叫此种现象是“贯气”。

如“匀”字,“两点水”的字很多,如“冰”、“冶”“冷”、“冯”等,上下笔画仍然需要呈现呼应。

这些左右结构的字,不仅要注意“两点水”上下笔画的呼应,而且还要注意左右两个部分的“避让”。

如“河”字,“三点水”的排列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而是有一个弧度。

“口”在横画下左侧上方,不可下沉。

这种现象的规律是:凡是遇到“半包围”形状的字如“同”、“间”、问......在中间部分的写法都是趋向上面的。

如“前”字,是上顾盼点。

(什么叫“顾盼”?解释一下)出现在字头的顾盼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相互呼应而左低右高。

右短撇出锋基本在长横的中间。

下部的结构要紧凑,防止松散。

如“小”字,是左右顾盼点。

这个字很难把握,要求中竖垂直,左右点互相呼应,稍呈左低右高的状态。

以我的经验,左右两点,距离中竖的距离,基本是等距离,但是右侧之点可以有极其微小的差别:比左侧距离中心线稍远。

如“冬”字,是上下顾盼点,上下斜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上下呼应,关键是要将两个连绵之点写出韵致、写出“味道”,写出气势。

上海话叫有“腔调”。

关键是不可相同,根据我的观察,平时人们写字,包括许多的书法爱好者甚至的书法家,写这个连绵之点,是上下一致,毫无变化,因此也是毫无趣味可言。

原则是:第一个侧点出锋而下,下一个点是回锋;而细微处的另外一个区别是:第一个侧点的中腹内凹,而下点呈现凸背状态。

这些微妙的区别和变化,学习书法,不可不察。

如“杰”字的四点,此种点法称为“连飞点”(联飞点)。

溯其字源,四点联飞,其实是一个“火”字。

写法关键是每一个点必须有变化,不要死板,上部的“捺”画因势而改变为长点,目的是使笔画“贯气”。

四点中间的两点略小。

如“兆”字,中间向背的四点要注意写字的笔顺。

特点是四点呼应而欹侧,中间的“儿”字相背。

这种写法的字如“函”、“泰”、“救”、“录”......等。

【下一讲:横、竖及其它笔画】安字要写好帽子要戴小-----书法讲义,硬笔书法之三【授课时间: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晚上】前面的博文已经讲了基本笔画——点的书写要领,其中包括:侧点、长点、竖点、垂点、挑点、两点水、三点水、上顾盼点,左右顾盼点、上下顾盼点、联飞点、背四点共十二种点法。

点是汉字笔画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他任何点画都源自点。

如一横,实际是“点起点收”,说明横画的两端就是由点所组成。

因此学写字和研究书法,不可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一点,“小小一个点,是有大文章”,不仅要弄懂各种点画的书写规律,而且要勤练,关键在于实践。

这一讲,开始讲书法结构中的横、竖、撇、捺等笔画的书写规律。

短横,如“二”字。

此字明显的差别在于上横短,下横长,这个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但明显的差别在于:上横取右上平势行笔,说明“二”字平行上下两横倾斜的角度是有差别的。

如果将此字放大,其实上短横稍有中凹之状,而下横中凸,两横呈向背状,(书论中称:上短横仰势,而下长横呈覆势。

)作为书法的规律,这个小窍门是应该掌握的。

写毛笔字是如此,写硬笔字同样要表现出来。

同为此理,将之表现在其它字中,如“三”、“夫”、“亘”、“月”等字,道理是一样的,这种规律如果反映在榜书中,其艺术的效果则要更加明显。

长横,如“万”字等。

硬笔长横同毛笔字趋于一致,一般都呈仰势,即左低右高,锋有提顿然后移至第二画,如“不”字,先长横,后撇,后竖,然后再长点,中竖稍长于撇及右侧的长点。

短竖,如“卡”字。

整个字的结构呈上紧下松状,短竖的落笔方法与侧点同,下行至长横处收笔上提回锋,这个字的上短竖为“垂露”竖,而下长竖用“悬针”竖。

长竖,如“甲”、“中”、“午”、“申”等字。

长竖的写法如前所述,或用垂露(点起下行,轻顿上收),而向下行至末端又提锋称“悬针”,出锋不宜过快。

从结构来判断:字的笔画集中在上侧的如“甲”字,多用垂露,以使下面部分厚重,其它字如上下结构笔画分布较平均如“中”、“午”,多数笔画居于中间的如“申”字等,则垂露、悬针都可运用(在行书中,悬针用于“势尽”,以后介绍)。

平撇,如“千”字。

还有如“丘”、“乐”、“后”字等,平撇宜短不宜长,落笔向右如侧点状,然后向左下行笔出锋,出锋应干脆,而不能拖泥带水。

斜撇,如“人”、“文”、“丈”、“友”字等。

书法中称此为“兰叶撇”,行笔由重转轻,行到末尾处,微微向左提收。

注意:左撇斜而不弯,呈现线条的力度,从比例看,一般如“人”字等,撇画不能长于捺,这种结字的特点,在隶书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场书写:隶书的“人”字】竖撇,如“几”、“兆”、“周”、“史”等字,竖撇与斜撇略同,区别在于笔画的上半段较直,尾处向上或向左出锋。

例如“几”字,这个字的主笔是右侧“浮鹅钩”,细微处在于短横下行,不是向下直行,而是微靠左行,圆转之后,横行笔向上或向内侧钩。

另外,“史”字的主笔是长捺画,学习此类汉字都要认真体会。

斜捺,如“入”、“木”、“水”、“分”等字,写硬笔同样有用笔的轻重,如以上诸字的捺画,行笔都要由轻到重。

再向右捺出,捺出之后还没有完,还要向左裹锋回收,从楷法的角度观察,注意一个细节,如“入”字底部撇、捺其实是呈左高右低的,这点不可不察。

平捺,如“之”、“道”、“过”、“建”字……平捺这种笔画往往是汉字中的主笔,写不好,字态疲惫,而写得好,其字神采顿生,同样,此画的收笔仍然要注意回锋。

关于“折”的种类,横折、竖折以及斜折,这个笔画与“转”是同样重要的,平时我们常听领导作报告,讲:我们的...处于“转折”时期云云,而在书法中,用笔转为“圆转”,而折是“方折”,这是行笔改变方向的基本笔画。

毛笔字则更加复杂,转折用笔,有着太多的讲究和文章,如“驻”、“留”之类。

在硬笔艺术中从略,但折笔必须注意应用“提顿”,意思是将笔提起而不离开纸面,在稍作停顿以后,调正笔锋,然后转变行笔方向。

如“回”字,横画行笔,至折处先提笔轻顿,而笔不离纸,形成折笔以后,在下行中,往往线条外凸,折中又有转势而不能折得象张端图的用笔,显得突兀,这种字如“口”、“回”、“司”、“田”、“目”、“宜”……竖折:如“区”、“医”字等字,同横折同样的道理,竖后取右上平势行笔。

注意,这是竖与横的联系,因此,下划的横仍呈左低右高之势,而折处仍应内含“转”的味道,不宜突兀。

“区”的上下横仍然是呈现上凹下凸的特点,反映出楷书线条的韵味。

斜折,这是汉字中较难表现的一种笔法,如“女”字等,难是难在这些线条都是在倾斜中求得整个字的平衡,如“约”、“也”、“函”字等。

据我观察,除了书史上讲的“安”字写得好,帽子要戴小,这是一句顺口溜,指那个宝盖头不宜过大,而那个“女”字也是如此,“女”要写得好,肚皮要收小,说句有点俗的话,大肚皮的女人,其形象会受到影响,世人喜欢“苗条”的眼光居然会延伸到汉字书写的审美之中,真正是奇怪,你们请不要说我是奇谈怪论,因为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

这个“女”字的主笔恰恰是中间的一长横,在字中的作用如空中走钢丝的新疆小伙阿地力在钢丝上走而手中拿着的一支长杆,目的是以求身体的平衡。

例字“又”,头部不能大过下半身,呈现上紧下松的原则,底部在一条水平线上,这个笔画叫“横折撇”,另外的例字还有如“夕”、“名”、“条”等。

横折弯撇,例字“及”字,写这个字的笔顺应该是先中间后左长撇,然后才长捺,当然,你先写左长撇也不算错的。

此类字还有“乃”、“廷”、“盈”等。

另外,上向挑起的笔画主要有两种,如“两点水”的下点,例“冷”、“冶”,又有“三点水”的末点,如“清”字等。

“求”、“兆”,这种相背的四点组成,其要领留待另外的博客作出解释。

汉字基本结构十法1、上紧下松:例字:贵天未充2、左收右放:例字:以林政祥3、移竖求匀:例字:上下斗年4、横斜使稳:例字:为也之乎5、长竖居中:例字:聿半忠丰6、末横宜长:例字:丘正宜三7、横多防跻:例字:直童喜事8、竖多防扁:例字:侧顺删酬9、方字宜紧:例字:固国囚围10、圆字须宽:例子:合寺伞人以上内容是我在书法教育的实践中,感悟的一些粗浅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