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1. 课内阅读。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我们坐在船舱里。
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撸。
后来雨停了。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
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
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1)“彩色的小鸟”指的是______。
(2)仿照“沙啦、沙啦”写三个拟声词。
(3)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的羽毛的翅膀的长嘴(4)文章从和两个方面细写了翠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之情。
(5)按要求,仿写词语静悄悄: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象和猴子从前,一头大象跟一只猴子吵架。
大象身体壮实,非常自豪地说道:“你瞧,我个子大,体格壮,能推倒一棵大树,你呢?”猴子引以为傲的是会爬树,说道:“我会爬树。
你能爬到树上,用尾巴把自己倒挂在树枝上吗?”他俩互不服气,去找猫头鹰评理。
猫头鹰对他们说:“你们瞧,河对面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果树,你们去把果子给我摘下来,我再评理。
”于是大象和猴子来到河边。
然而,(奔驰奔腾)的河水把猴子吓住了。
“还是站到我的背上来吧!”大象骄傲地说,“我个子大,体格壮,在(急水)流里游泳,我可不在乎。
”猴子爬到大象背上,他俩很快地过了河。
高大的果树(屹立耸立)在河边,成熟的果子(挂长)在树梢上。
大象想用鼻子够果子,果树太高够不着;想把大树推倒,树太大又推不动。
“这回该看我的了。
”猴子自豪地说,“爬树是我的拿手好戏。
”说罢,敏捷地爬了上去,摘下了树梢上的果子。
他们渡河回来,把果子交给了猫头鹰。
“现在能给我们讲讲,谁比谁强吗?”大象和猴子一齐说道。
“这个问题,谁能答得上来呢?”猫头鹰说,“你们俩谁也不能单独把果子摘回来。
现在你们摘回来了,是你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一个负责渡河,一个负责摘果子。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词。
(奔驰奔腾)______的河水(急水)______流(屹立耸立)______在河边(挂长)______在树梢(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并写一句话。
引以为傲:______。
造句:______。
(3)大象的特长是______,猴子的特长是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5)读了短文,你能想到哪些谚语?3.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
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
有一些听众简直惊呆了。
为了看一看那名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
那具引入注目的小提琴奏出了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醉如痴。
一曲临终,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那把名贵的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子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破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
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嘛,各位是会清楚的。
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
”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音乐悠然而起……这时,观众就再不去注意乐器的价值,而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在文中括号里给划线字注音。
(2)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3)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里。
“蜂拥而上”:______A蜂群拥挤着来到。
B人们像蜂一样,乱糟糟的,很热闹。
C人们像蜂群那样拥挤着来到,形容来的人多。
(4)音乐家摔琴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__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教育人们:作为听众,______是最重要的。
4.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后来又向法国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
达仰看中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看中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学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________________。
问题:(1)联系上下文,把文章的结尾补写完整。
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联想部分。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3)联系上文,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4)填空。
文章第_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_自然段写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这两自然段是______关系。
(5)用自己的话说说徐悲鸿奋发努力学画的原因。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他俩并排着走。
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
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照第1自然段中的样子写句子。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2)对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你认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云在蓝天高高地俯视着河流,问:“你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要是走一条直线,那水流得多快。
”“不可能呀!”河流说,“你想,地势高低不平,我想走直也不行!就算在平原,盐碱成分不同的土壤,对流水冲击的承受力也不同,我还是走不直。
再说,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也使我的水流冲向右岸——当然,南半球则相反。
”“你是自然形成的。
要是人工开凿的——譬如大运河,流水就直啦!”“运河里的水也是弯弯曲曲地向前流的。
你想,水流总有偏移,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总会冲向岸的一边。
当它撞向石岸,又会折向岸的另一边。
而且那大运河,单看一段像是直的,整个一看就发现它是弯的啦。
即使看起来笔直的铁路,也是这样。
”“这么说,笔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白云想了想,说,“假如我在赤道上画一条直线,这难道不是笔直的吗?”“很遗憾,它最终变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圆。
”白云想:这么说来,整体看,事物总是曲折的;直,不过是局部的、相对的。
这时,白云经过一个湖面上空,它以湖为镜照见了自己。
(1)多音字注音,组词。
曲: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冲: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2)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看的词。
①白云高高地向下看,它在______。
②河流前后左右地看,它在______。
③白云对着湖面盯着看,它在______。
(3)这则故事渗透的观点是什么?7.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
①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拔萝卜一天,小兔子来拔萝卜,它拔啊拔,就剩下一个大大的萝卜没有拔完,它就去拔那根大萝卜。
可是它怎么拔也拔不上来,它急得转圈跑。
小狗看见了,对它说:“我来帮你拔萝卜吧。
”它们俩一起拔呀拔,还是拔不上来,这时候小熊来了,它们俩一起说:“小熊的力气大,你来帮我们拔萝卜吧。
”小熊说:“好吧。
”它们又一起拔啊拔,还是拔不出来,,最后小象来了,对它们说:“我来帮你们拔萝卜吧”。
于是,小象就用长鼻子把一些萝卜叶子卷上,使劲拔。
终于把大萝卜拔上来了。
小兔高兴地说:“小狗,小熊,小象,谢谢你们帮我拔萝卜,我们晚上一起吃蜜汁大萝卜吧!”到了晚上,小狗,小象,还有小熊都来了,小象先把大萝卜用鼻子卷到了桌子上,小狗负责把皮刮掉,小兔把大萝卜切开,小熊往上边抹了很多很多的蜜汁。
这下,大萝卜成了又香又脆的蜜汁大萝卜。
它们每人都咬一口,呀!这个蜜汁大萝卜实在是太甜了!(1)这篇短文共______个自然段。
(2)小兔子在拔萝卜,最后一个大萝卜拔不动,______、______、______来帮小兔子拔萝卜。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9. 读诗《小池》,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lún)吞枣。
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
这使他很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
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
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
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
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______②形容不断积累。
______③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
______(2)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