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评定讲义
明确治疗、训练的效果并为制定进一步治 疗计划提供依据。
四、肌力评定的分类
➢ 使用器械与否
徒手肌力评定 器械肌力评定
➢ 肌肉收缩形式
等长肌力评定 等张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简单仪器 大型仪器
第二节 徒手肌力评定
一、徒手肌力评定的定义
徒手肌力评定是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 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克服自身重 力或对抗阻力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对患者肌 肉主动收缩的能力进行评定。
➢ 2级 患者侧卧位,评定人员托住患者头部,使头 的纵轴与脊柱平行,可完成颈椎屈曲全关节活动范 围运动者为2级。
➢ 1级与0级 患者仰卧位,试图屈颈时,仅能触及胸 锁乳突肌的收缩者为1级,触不到收缩者为0级。
2.颈后伸(伸展)
【主要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夹肌(双)。 【评定分级】
MRC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别
标
准
5
能抗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5-
能对抗与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4+
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4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
4-
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1.根据上述评定方法,可将所获得的肌力按0~5级 (或以此为基础加“+”号或 “-”号)记录。
2.若所测部位被动运动受限,应首先准确记录可动范 围的角度,然后再记录该活动范围时的肌力级别。
3.若同时存在痉挛、挛缩或疼痛等情况,应在记录中 注明,可分别用“S(spasticity)”、“C (contracture)”、“P(pain)”表示。
【辅助肌】前斜角肌(双)、中斜角肌(双)、 后斜角肌(双)、头前直肌。
【评定分级】
➢ 5级与4级 患者仰卧位,肩部放松。评定人员固定 其胸廓上部,在前额部施加阻力。嘱其完成颈椎屈 曲运动,能对抗充分阻力完成颈椎屈曲全关节活动 范围运动者为5级,仅能对抗一定阻力,完成以上 动作者为4级。
➢ 3级 患者仰卧位,评定人员固定患者肩部,无外 加阻力,能对抗重力完成全范围屈颈动作者为3 级。
5.正确施加阻力 在评定过程中,阻力应施加于肌肉 附着的远端部位,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牵拉力方向 相反,阻力施加的大小应持续而平稳同时密切观察 患者有无不适反应,一旦发生不适反应,应立即中 止检查。
6.测试时应注意两侧对比 如单侧肢体病变,应先检 查健侧,后检查患侧,在施加阻力大小、完成运动 情况方面进行双侧比较。
7.把握禁、慎用情况 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升高, 心脏负担加重,故高血压、心脏病等症状明显者应 慎用该检查;疼痛、骨折、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创 伤未愈等影响检查结果者,不适用该检查;中枢神 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徒手 肌力评定。
四、结果记录
徒手肌力评定的检查结果应记录在肌力检查表中。
3+
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
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2+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以下
2
消除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
消除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1
触诊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10
2
差(poor,P) 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活动
25
3
尚可(fair,F)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ood,G) 能抗重力以及一定阻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75
5
正常(normal,N)能抗重力以及充分阻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100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在Lovett分级标准 的基础上根据运动幅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 一步分级,制订了MRC分级标准。
4.因病情未能允许按规定体位检查时,应将改变情况 予以记录。
五、人体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方法
(一)颈与躯干肌 (二)上肢肌 (三)手指肌 (四)下肢肌 (五)足趾肌 (六)脑神经支配肌肉
(一)颈与躯干肌
1.颈前屈
【主要肌】胸锁乳突肌(双)、颈长肌(双)、 头长肌(双)。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C3~C8、 颈神经分支C1~C6。
二、徒手肌力评定的分级标准
徒手肌力评定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 授Robert Lovett在1916年创立,用以评定肌 肉力量是否正常及低下程度,一般将肌力分为 0~5级。
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级别 名 称
标
准
0
零(zero,Z) 无肌肉收缩
相当于 正常的%
0
1
微弱(trace,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0
无肌肉收缩
三、徒手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 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 宜作肌力测试。
2.取得患者充分理解及积极配合 测试前向患者做好 说明,并做简单的预试活动。
3.采取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指导患者采取标准的姿势 和体位,并固定可能产生代偿动作的部位。
4.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 检查评定时一般应先作3级 的检查,能够完成3级的动作再继续作4级以及5级 的检查;不能达到3级则作2级检查,不能达到再逐 级下降检查。不必所有级别均进行检查评定,以减 少患者的体力消耗。
第三章 肌力评定
第一节 概述
一、肌力的定义
肌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肌力是指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狭义的肌力是指肌肉 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即静态或动态收缩的 能力。
二、肌力评定的定义
肌力评定是指徒手或运用器械对患者肌肉 主动收缩功能进行评定,常用于肌肉骨骼系 统、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疾 病。肌力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重要内容, 主要用来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 围与程度,为指导康复治疗、检验治疗效果 提供依据。
肌力评定中涉及的肌力低下是指一块 肌肉或肌群主动收缩的能力下降,甚至丧 失,有学者统称为肌无力。肌力低下常见 于原发性肌病、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制动 引起的肌肉废用等。
三、肌力评定的目的
1. 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范 围;
2. 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3. 检验神经肌肉病变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