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证要合理》

《论证要合理》

《谈创造性思维》 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 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先树靶子,然后通过驳倒错误言论确立正确观点。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创造宣言》 论证充分、严密和有力,才会具有强大的逻辑力,极具说服力。
初学写议论文常见问题:由于分析不透彻,论证不充分,逻辑不严密, 说服力不强,漏洞百出,不具有雄辩色彩,因而读来总让人觉得议论味 不足,不能让人信服。
虽然自信是打开成功之门的法宝,但是自信也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不能过头。孔子说:“过犹不及。”太过自信,其实就是一种自负,一
种骄傲,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季米特洛夫说: “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太自负,就容易走进失败甚至毁灭自 我的泥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 谡看了地形,要在街亭旁边的山上扎营,布置埋伏。虽然王平一再劝告, 但是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虽然没有打仗的经验,却根本不听王平的劝 告,坚持己见。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 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 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 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 成。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最后,马谡失掉了 街亭。
请以“自信”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 于600字的作文。 阅读下面这篇作文,思考在论证上出现的问题。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所写的名句。何为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对每一件事都有信心,能对自己的看法、观点坚持不动摇。
论证合理
写作议论文在明确观点之后,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来说理,如重要性、 危害性、本质、特点、原因、结果等等。
树立“说理意识”,有助于把道理讲清讲透,突出议论文的特点。
树立“方法意识”,使论证充分、翔实、严密。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必须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 理论证等,
这个历史上有名的例子,一直给后人提醒,自负就要付出代价,甚 至是生命的代价。
拥有自信,才能叩开成功之门。成功之后,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自
负,不骄傲,才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首先,事实论据典型但不凝练。小泽征尔的事例选用典型,但在选用中 过分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和形象性,而缺少凝练概括性。这与议论文注重 事例的概括和论点的切合相偏离。 其次,论证方法比较单调。作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即名言 引用的方法,显得有点单调,行文缺少变化。如果在小泽征尔的事例之 后能再举一个“没有自信导致失败”的事例,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 能更充分地证明论点。在证明“自负导致失败”时,可以用简单的语言 列举不同的例子,照应前段的“历史上的例子数不胜数”会更好。
要想透彻地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就一定要在论述中学会分析。分析是 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就不能互相渗透、交融。
灵活运用论证方法
论证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 念要统一。
1.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列观点进行推理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不 能在论证中犯逻辑错误。在论证时,常犯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以偏 概全、自相矛盾、因果倒置、模棱两可等,这一些,都要在论证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
【升格作文】 用自信打开成功之门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所写的名句。何为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对每一件事都有信心,能对自己的看法、观点坚持不动摇。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 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 音。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 乐谱绝对没有问题。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 后仍旧坚持自己的意见。由此他在这次大赛中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 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 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 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 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他的丑陋,而这恰恰是他不 愿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地抡起了铁耙。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不可取,我们 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接真实 的反映呢?并且,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 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 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怀疑与学问》)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 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 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 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 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 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 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 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 魁。
让议论具体深入、产生逻辑力量、具有说服力,就要论证,而且, 论证要充实、有力、严密,即合理论证。合理,是论证的基本要求。
学会分析
1.揭示事物本质。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是举出实例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中心论点本 质的理解或者材料包含的深刻的内涵点明,阐述清楚,使文章由表及里,
由浅人深,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本质一揭示出来,说理的力量也就出来 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
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 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论 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 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议论文三要素
确立论点
确定证明观点的论据
进行论证 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
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从论据到论点,有一个推演过程,要 通过推理形式进行。因此,论证必须遵守推理的规则。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
立论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 表明自己的态度。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 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怀疑与学问》
自信,不仅是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拥有自信,更是对自己的观点能 够坚持不动摇。爱默生说:“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 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小泽征尔正是有足够的自信,才 顺利打开了成功之门。 莎士比亚说:“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没有自信,往往会失去很多机会。美国的总统尼克松就是因缺乏自信,
这段话论述者的话题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活用知识”,而随后为 论述此话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约翰·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及在 欧洲的划时代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段论述论点和所选用的论据材 料不一致,材料不能支撑论点,因此论证不合理。
病文及升格
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马 尔顿说:“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自信,是 取得成功、创造奇迹的法宝。人只要拥有了自信,就能在困难面前一往无 前,就能笑着面对各种艰难险阻。
4.学会对比分析。
说理时把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对照来分析。 正反分析,对比鲜明,能很鲜明地证明观点和深化观点。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
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 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 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想和做》)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 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 平》花了27年。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 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是成功 之本》)
2.运用因果分析。
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进行分析说理,用原因与结果的必然联 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果分析也是探究本质的一种方法。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 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创造宣言》)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论证合理,还表现在论证的思路要符合逻辑。可以采用设置分论点的形 式,从多方而、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特别是分析问题部分,或者设置并列式分论点,或者设置对照式分 论点,或者是层层深入,都要合符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 律。认识事物,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违背事 物发展的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就会破坏论证的逻辑,使其缺少 说服力。
分析下列议论语段论证的问题。
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 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方便。因为,这样 做所占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国家的地理 归地理,历史归历史,各管各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