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饮酒(其五)
《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诗是第五首。
春望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雁门太守行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就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赤壁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国:古义:国都。
例句:国破山河在。
今义:国家。
浑:古义:简直。
例句:浑欲不胜簪。
今义:浑浊。
殷勤:古义:情意恳切。
例句:殷勤问我归何处。
今义:热情而周到。
举:古义:高飞。
例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教学过程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饮酒(其五)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了诗人隐居的情境。
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春望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前四句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自有景。
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构成纵深的多维艺术空间。
这一空间是诗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物象融合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完美结合。
时代之悲、骨肉之情,郁积胸中,诗人却不肯直抒。
“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
诗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思得到了艺术性的再现。
雁门太守行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
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的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十分妥帖。
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
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东吴的败亡,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这种写法发人深省,意味深长。
渔家傲
意境壮阔,气势磅礴。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传统文化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今北京西南)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等诗句就真实地描绘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